2021民法总则诉讼时效溯及力

更新时间:2021-08-04 20:03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2017年10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以下简称《民法总则》)正式施行,将普通诉讼时效期间由两年延长至三年。但该新规实施以来,不少当事人对3年诉讼时效期间有无溯及力问题一头雾水。今天找法网小编就为您详细介绍2018民法总则诉讼时效溯及力的问题。

  

  (一) 普通诉讼时效的溯及力

  权利人之权利受到损害的事实发生在2017年9月30日之前,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至2017年10月1日超过二年的,诉讼时效期间已届满,不因《民法总则》的施行而变更;尚未超过二年的,其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二) 短期诉讼时效的溯及力

  《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的权利人之权利受到损害的事实发生在2017年9月30日之前,自诉讼时效起算之日起至2017年10月1日超过一年的,诉讼时效期间已届满,不因《民法总则》的施行而变更;尚未超过一年的,其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三)继续性债权诉讼时效的溯及力

  对于约定为按日计付的违约金等继续性债权,如,分期付款等债务,以按日形成的每个个别债权分别单独适用诉讼时效。如权利人主张已发生债权,在2017年9月30日之前起诉的,该权利保护范围为自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之日起向前推算二年;在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9月30日期间起诉的,该权利保护范围为2015年10月1日至权利人起诉之日;在2018年10月1日之后起诉的,该权利保护范围为自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之日起向前推算三年。

  (四)诉讼时效中止时的溯及力

  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后继续计算的诉讼时效期间在2017年9月30日之前届满的,不因《民法总则》的施行而变更。

  中止时效的原因在2017年9月30日之前消除,按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后继续计算的诉讼时效期间延续至2017年10月1日尚未届满的,或者中止时效的原因在2017年10月1日之后消除的,自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满六个月,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但自诉讼时效起算之日起向后推算三年,期满日晚于上述六个月届满日的,诉讼时效期间计算至该期满日。

  (五) 诉讼时效中断时的溯及力

  存在诉讼时效中断情形的,中断、有关程序终结的情形发生在2017年9月30日之前,诉讼时效期间按二年重新计算,但重新计算之日起至2017年10月1日尚未超过二年的,诉讼时效期间延长为三年;中断、有关程序终结的情形发生在2017年10月1日之后,诉讼时效期间按三年重新计算。

  以上就是2018民法总则诉讼时效溯及力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保管合同诉讼时效民法总则
保管合同的诉讼时效为三年,诉讼时效一般是从合同当事人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害是开始计算。 根据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
民法总则20年诉讼时效
民法总则规定一般类型的民事纠纷案件的诉讼时效是三年,有特殊情况的就必须要按照具体的法律规定来处理。根据《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民法总则三年诉讼时效如何适用?
具体是什么案件呢?具体事情具体解答
民法总则生效后酶纠纷的诉讼时效是多少?
一般民事纠纷的诉讼时效是3年
民法总则里面关于长期诉讼时效是怎么规定的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我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
民法总则诉讼时效如何适用
你好,公司法人代表可以去法院起诉,建议最好委托律师代理诉讼。
民法总则 合同诉讼时效
民法总则一般诉讼时效的规定根据《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等等
民法总则全文,请问什么是民法总则?民法总则颁布的时间是多久?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总则编,规定了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在民法典中起统领性作用。共分基本规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民事权利、民事法
感觉被骗了,钱能拿回来吗?
可以在当地报案处理
员工不参加罚款是否合法?
按单位管理制度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