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承兑汇票托收期限为多久

更新时间:2019-05-28 16:56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各种新型的交易方式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银行承兑汇票就是随着这种变化而出现的支付方式,属于票据的一种,并且有着自己的有效期限。那么银行承兑汇票托收期限为多久?跟随找法网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

银行承兑汇票托收期限为多久

  一、银行承兑汇票托收期限

  银行承兑汇票的提示付款期限:自汇票到期日起10 天.如果过了提示付款期写一份证明,承兑汇票相关信息,然后就说因单位工作人员疏忽之类的没有即使承兑,如引起的任何经济纠纷由本单位承担,盖好单位公章法人章财务章然后填张银行托收单拿给银行就可以办理了。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办法》第八十七条规定,银行承兑汇票的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即银行承兑汇票票据所记载从“出票日期”起至“汇票到期日”止,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二、银行承兑汇票托收凭证的填写

  各银行的托收凭证样式都是统一的,只是印刷不同,因而不能通用。凭证需要填写的有:

  1、委托日期:即该凭证送交银行柜台的日期;

  2、付款人全称:应该注意的是,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的承兑人不同,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人是银行,所以,此处即为票面显示的"付款行全称"栏内付款行行名;

  3、付款人账号:付款人账号栏不填,由银行查询填写;

  4、付款人地址:若票面有付款行详细地址则按地址填写,如没有,需要查询到该付款行隶属于何省何市(或县);

  5、付款人开户行:“付款人开户行”栏与“付款人”栏一样,均为承兑行行名;

  6、收款人全称:即为收款单位;

  7、收款人账号:为收款单位送交托收银行本单位账号;

  8、收款人地址:收款单位隶属省、市(县);

  9、收款人开户行:收款单位送交托收行行名;

  10、金额:票面金额大写、小写;

  11、款项内容:“货款”等;

  12、托收凭据名称:“银行承兑汇票”并需填写托收的本张承兑右上角的汇票号码;

  13、附寄单证张数:此栏有些银行不要求填写,有些银行要求,所附寄的即为本需托收汇票,一般写“一张” 本托收凭证共五联,要求复印填写,每张填写内容一致。

  填完后在第二联左下角指定处加盖本单位预留印鉴。

  三、银行承兑汇票贴现

  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是指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申请人由于资金需要,将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转让于银行,银行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额付给持票人的一种融资行为。

  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要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为基础,它把信贷资金的投放、收回与商品的货款回收紧密结合在一起,使企业将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提前变现,增加了企业的可用资金。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您整理的银行承兑汇票托收期限为多久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如果还有其他疑问需要解答,欢迎上找法网进行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承兑汇票期限
承兑汇票期限
公司税务
银行承兑汇票跨省能托收吗
银行承兑汇票托收,就是收到的银行承兑汇票在到期前七至十天内,去自己所在单位开户行办理托收手续。 1、银行承兑汇票托收准备。 2、发出托收的处理。 3、银行承兑汇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什么是银行承兑汇票
什么是银行承兑汇票
企业法律顾问
银行承兑汇票委托收款是否核对印鉴
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过程是怎样的?  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的程序   一、申请人应具备的条件   (一)依法登记注册并有效的企业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并依法从事经营活动;
银行承兑汇票委托收款是否要核对印鉴
承兑是一种附属票据行为,它以出票行为的成立为前提,承兑行为必须在有效的汇票上进行才能生效;承兑是汇票付款人做出的,表示其于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票据行为;承兑是一
承兑汇票托收章盖错,托收银行不出证明
向银行的上级部门投诉如果因此造成损失的可以要求赔偿
银行承兑汇票委托收款
可以提起诉讼。
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无法托收
您好,可以委托律师处理
票据诈骗罪单位犯罪怎么判刑
票据诈骗罪量刑规定为: 1、自然人犯本罪的,依照诈骗数额或者情节严重程度进行量刑,最低处拘役、并处罚金,最高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2、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
民事纠纷,怎么去解决?
一、民事纠纷怎么解决 1、民事纠纷有四种解决方法: (1)协商解决。双方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达成和解协议,进而解决纠纷; (2)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