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额本息还款要注意什么

更新时间:2018-07-14 09:24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等额本息还款法,也称定期付息,即借款人每月按相等的金额偿还贷款本息,其中每月贷款利息按月初剩余贷款本金计算并逐月结清。那么,等额本息还款要注意什么?找法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等额本息还款要注意什么

  等额本息还款需要注意的是提前还款的问题,提前还款是指借款方在还款期未到之前即先行偿还贷款的行为。提前还款在某些情况下对借款人有利而对贷款人不利,所以是否允许提前还款以及提前还款的条件应予明确规定。提前还款包括提前全部还款、提前部分还款且贷款期限不变、提前部分还款的同时缩短贷款期限三种情况。

  选择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时要充分考虑资金运作和后续资金来源,在预期不确定的情况下建议期限设置尽可能的长并且前期还款尽可能少(最好低于可以确定的还款资金额),从而增加灵活度,防止因还款资金不足而出现不良信用记录或者生活拮据,同时在资金充裕的时候既可以选择将这些资金用于投资(建议选择较低风险的产品,比如保本理财产品、国债、企业债等),又可以选择提前还款(若较低风险投资收益率低于银行贷款利率一般会选择提前还款)。但要与银行做好提前还款不收违约金的约定(在借款合同中约定)。

  总之,所以我们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还款方式,并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选择提前还款。如果未来预计收入会逐渐减少、想节省利息,那么我的建议是选择等额本金还款法,此种还款方式最终还款利息总额会少于等额本息还款方式的利息总额,因为不管利息调低或者调高,所还利息都是和贷款本金相关的,不受其他变量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所偿还的总额其实是一样的。

  由于等额本息产生的利息相较于等额本金更多,前期偿还的利息占比较大,而本金并没有偿还多少。而等额本金由于前期偿还的本金较多,后期偿还的利息较少。所以等额本金比等额本息产更适合提前还款。

  等额本息需要注意提前还款的问题,因为提前还款需要承担违约金,而很多人在权衡违约金和利息之间的差距,但是事实证明等额本息还款提前还款并不会减少利息。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等额本息还款借条怎么写
写借条要写明双方当事人的基本信息,写明借款信息、还款日期等重要内容,必要时可以找专业律师撰写。
等额本息还款,每期还款5327.45
你好,年利率是以自己实际收到的金额作为借款本金,最多要偿还本金及最高年15.4%的利息(如果约定的利率低于年15.4%,按照约定的低利率偿还本金及相应利息详情来
等额本息等额本金哪个好,等额本息的还款及计算方式,等额本金的还款及计算方式,
一、等额本息还款 等额本息还款,即贷款期限内每月以相等的金额偿还贷款本息,直至结清贷款。也就是说,借款人归还的利息和本金之和每月都相等,利息和本金占计划月还款
2015 年贷款买房,等额本息还款,今年想改下,是等额本息好呀,还是缩短年限好呀
1、信用卡逾期会影响你贷款买房的。 2、办理会受到征信影响,《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
等额本息还款
你好 咨询银行帮你计算
你能通过收款码找到人吗?
法律分析:警方是可以通过收款码找到收款人的身份。现在的收款码大多数分为支付宝和微信,而个人要开通收款码的前提是需要个人实名认证,警方可以联系支付宝或者微信,使其
想申请最低生活保障,但我和媳妇都有楼房和车。我叔叔什么都不能申请最低生活保障
法律分析:得了癌症以后是否能够申请低保也是要看实际情况的,如果家庭本身就特别的贫困,收入也是非常的低,还没有子女,那这种情况下是可以去申报低保的,但是也是要经过
菏泽电话咨询一般怎么收费
你好,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判断
初三还剩一个月毕业,休学的话会有毕业证吗
法律分析:可以。休学就相当于暂停学业,再上一年还是可以毕业证的,拿到毕业证要求修够毕业的功课和学分。休学的手续需在学校正常开学期间办理,学生要求休学,必须由本人
银行卡被公安冻结了
法律分析:银行卡被公安冻结怀疑跟网络赌博有关系应该协助公安调查,如果与网络赌博没关系,可以聘请律师向公安、检察院出具法律意见书帮助。尽早解除银行卡的冻结,六个月
她连续几天不进学校,我女儿在外地上学我媳妇我们在外地打工?
法律分析:如果从外地回来,直接可以打12345就可以举报了。或者向当地的居委会举报。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