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式国债安全吗

更新时间:2018-07-18 16:51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缩写,是由国家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它的可信度相对于普通理财产品来说相对较高,国债历来以其极高的安全性、较高的利率和灵活的操作受到我国不少稳健型投资者的青睐。但是有人仍然是对国债不甚防心。针对这个问题,下面,找法网小编就来详细地说说电子式国债安全吗。

  一、电子式国债安全吗

  电子式国债说白了就是国家向你借钱,其国债就是国家给你的借条。电子式国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无风险的投资产品,非常的安全。

  二、电子式国债的特点:

  电子式国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针对个人投资者。认购对象仅限境内的中国公民,不向机构投资者发行,同时设立了单个帐户单期购买上限,充分考虑并保护了个人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二是不可流通性。采用实名制,不可流通转让;

  三是采用电子方式记录债权。有专门的计算机系统用于记录和管理投资者的债权,免去了投资者保管纸制债权凭证的麻烦,债权查询方便;

  四是收益安全稳定。由财政部发行并负责还本付息。票面利率在发行时就已确定(不随市场利率或者储蓄利率的变化而变化),免交利息税,适合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

  五是鼓励持有到期。电子式国债设有最低持有期限,在持满最低期限后方可办理提前对比兑取,并被扣除部分利息,同时要支付相应的手续费;

  六是手续简单化。省去了不得兑付手续,本金或者利息到期直接转入投资者资金帐户;七是付息方式比较为多样。设计了按年支付利息的品种,适合个人投资者存本取息的投资习惯。

  电子式国债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充分体现了以个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与时具进的时代特征。

  三、电子式国债购买方法

  投资者必须通过其在任意一家承办银行开立的个人国债托管账户(以下简称国债账户)购买电子式储蓄国债。

  投资者可从2006年6月26日开始,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和承办银行其中一家的人民币结算账户(活期存折或借记卡),到对应承办银行办理国债账户开户手续,国债账户不收取账户开户费及维护费用,一旦开立可终身使用。已经开立过记账式国债托管账户的投资者不必重复开户,可直接使用原有账户。没有在对应承办银行开立过人民币结算账户的投资者必须在该行新开立一个人民币结算账户作为个人国债托管账户对应的资金账户,以便结算兑付本金和利息,个人结算账户的收费按各承办银行的有关规定收取。拥有国债账户的投资者可以于发行期内到账户所在的承办银行的联网网点购买储蓄国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电子式国债是以国家信用为担保,可以说得上是无风险的投资产品,非常的安全。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用国债投资工程,国债谁还
你好,建议你咨询国债的发行者,再做出投资决策
电子式国债可以部分提前支取吗
电子式国债是中央政府向境内公民发行的一种以电子方式记录的不可流通的债券。 电子式储蓄国债是中国财政部面向境内中国公民储蓄类资金发行的,以电子方式记录债权的一
电子式储蓄国债如何抵押
法律分析:抵押分为三种: 一、保证贷款:以第三人承诺在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时,按约定承担连带责任而发放的贷款。 二、抵押贷款: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财产作为抵押物发放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如何辨别工商电子式国债确认书
你好,建议发一下合同
他持有电子国债,我朋友想继承这笔国债,应该到哪里的公证处办理遗产继承公证?
一、申请办理遗产公证的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的申请,公证处应予受理:   1、申请人与申请公证的事项有利害关系;   2、申请公证事项的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之间对
国债到期不还,可以起诉冻结国债吗?
一般应在还款日后起诉,但特殊情况除外,如确实丧失还款能力等证据.
公司在试用期内解雇是否有任何补偿?
不管是公司先行提出解除劳动合同,还是员工先行提出,员工都可能有权利主张经济补偿。
老板说不要我,不发工资怎么办
一、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有工会的单位,可首先向工会反映情况,通过工会与用工方进行交涉;若单位还没有成立工会组织,也可直接向用工方提出协商要求;被拖欠工资的工人还
我想应聘一个电话客服不知道是不是违法的
您好,您可以向工商部门咨询。
没有直接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也没有缴纳社保,辞职老板说要提前20天,然后我现在要走,他说要冻结工资
当然是不合法的,可以向当地的劳动保障局反应。也可以向劳动监察大队举报。劳动部门监管劳动用工和工资的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