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无犯罪记录证明怎么开

更新时间:2018-07-23 17:13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无犯罪记录证明,相信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接触到,甚至都没有听说过。无犯罪记录证明,其实主要是针对出国,以及部分企业招工时用,是对无违法行为的一种证明。那无犯罪记录证明怎么开呢?下面就由找法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一下。

  一、个人无犯罪记录证明怎么开:

  1.户口所在地的居委会开证明,居委会相关负责人知道具体的填写内容,然后盖章,签字;

  2.报片民警,签字盖章(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的工作人员会协助帮你找到报片民警的姓名,联系方式的);

  3.到派出所最后签字、盖章。

  4.或者直接带个人身份证户口本到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办理。

  二、无犯罪记录证明格式:

  XXX,男\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XXXXXXXXXXXXX人(这里打上户籍所在地,就是身份证上面的地址),身份证号码:XXXXXXXXXXXXXXXX,其在我辖区期间表现良好,无刑事犯罪记录证明。

  特此证明。

  XX市公安局XX分局XX派出所

  XXXX年XX月XX日

  (加盖派出所公章)

  三、无犯罪记录证明:

  1、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政审

  2、中国共产党组织吸收新党员政审;

  3、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公民执业必须以“无违法犯罪记录”为前提的;

  4、公民向公证机构申请依法办理有无违法犯罪记录公证事项的;

  5、经有关部门提出统一申请,市级公安机关认为确需出具违法犯罪记录证明的其他情形。

  四、无犯罪记录办理材料:

  1、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政审:凭县处级以上国家机关组织人事部门介绍信、经办人员工作证,向被证明对象户籍地派出所申请出具证明或签署证明意见。

  2、中国共产党组织吸收新党员政审:凭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的调查证明材料介绍信或调查函、经办人员工作证,向被证明对象户籍地派出所申请出具证明或签署证明意见。

  3、公民执业需要申请出具证明:凭申请人公民身份证、出具证明申请书、申请执业相关的文书或表格,向被证明对象户籍地派出所申请出具证明或签署证明意见。

  4、公民因其他需要向公证机构申请办理有无违法犯罪记录公证事项:凭申请人公民身份证(或公证部门工作人员工作证和身份证)、已经公证部门签署“公证业务需要,请与配合”意见(加盖有公证处印章)的公证申请文书副本,向被证明对象户籍地派出所申请出具证明或签署证明意见。公民因特殊情形不能亲自递交申请的,可以委托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配偶或直系亲属代为办理,但须提交委托书、委托人身份证件及其复印件和受托人的公民身份证件及其复印件。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个人犯罪记录怎么开的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您好,无犯罪记录怎么开?需要什么程序
没有驾驶证开车上路的处罚方式为: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行为人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可并处拘留15天的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有犯罪记录的能开启。怎么能开启无犯罪记录?
具体什么情况,没有犯罪行为,为何有犯罪记录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我想开张无犯罪记录证明怎样开
无犯罪记录证明不是一定要本人去,也可以由他人代办。开无犯罪记录证明需要提供:1、无犯罪记录证明所需材料。2、代办人的身份证据及委托公证书或委托书。委托非直系亲属
怎么开无犯罪证明记录呢
无犯罪记录证明已经被取消,公安局已经不再出具,现在多签署无犯罪承诺书。
无犯罪证明怎么开?
你好,去自己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都能开具
本人无犯罪记录,网上怎么开无犯罪证明
你好,网上不能开无犯罪证明
请问高中生(高二)国庆节应该放几天假
法律分析:国庆的法定休假时间为3天,具体看法院工作人员的放假情况,也要根据国庆节期间的工作量做参考,也不是一定的,不过法定节假日加班都可以拿到比平时三倍的工资。
工作中没签合同的老板又不发工资怎么办?
用人单位拖欠或克扣工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者直接申请劳动仲裁维权。维权时应注意收集整理必要的证据,如工作服、工资条、工牌证人等。
我们跟学校实习,但是实习工厂故意克扣我们的工时
您好,向劳动监察大队反映。请给予采纳或者好评。
药房离职盘点交接纠纷处理
下列纠纷属于劳动争议: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