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转正怎么确定薪资

更新时间:2018-08-31 15:38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对于一个新入职的员工来说。度过试用期,成功转正,是每一个新员工最想的事情。那么,员工转正怎么确定薪资呢?员工转正申请的定义是怎样的呢?下面,就由找法网小编来详细说明一下。

  一、员工转正怎么确定薪资

  一般员工在试用期结束后的转正工资与试用期工资是不一样的,否则也就失去转正的作用了。

  首先要看试用岗位与转正后的岗位是否一致,假如不一致,要按转正后的岗位工资起薪。

  其次要看转正后的职务与应聘时的职务是否一致,假如不一致,要以转正后的职务工资起薪。

  再次要看试用其间的表现是符合、勉强还是完全胜任转正后的岗位,要区别对待。以职级衡量的话,前两种类型在职等上区别,后者在级别上区别。

  假如涉及在试用期不加福利的话,在转正后要一次性扣除其个人承担的部分,假如转正后要补发试用期差额工资的在转正后一次性补发。无任何变动,则按原定的转正工资发薪。员工转正时假如员工对薪资有异议,应妥善处理,较好的办法是提前通知试用员工,以便于员工有个思考的过程;假如试用员工拒绝签约,公司可以辞退,因为在没签约前还是试用员工。假如在试用其间发现员工有隐瞒的行为(如职称、学历、工作经历等),视情况而定,严重的随时辞退,公司仍录用的以新资料的情况判断薪资水平,并退还试用期的差价。

  二、员工转正申请的定义

  员工转正申请一般是指在单位内部进行试用的那一部分员工,申请转为正式职工的申请书。

  员工转正申请根据各单位规定的不同,转正时间也有差异。有的单位员工实习时间为一年,有的单位是三个月、五个月等等不一。申请转正的员工可以根据单位的规定,在实习期将满的时候,向单位提交员工转正申请书

  员工转正申请的一般按照标题、称呼、正文、结尾的格式来写。

  行文至此,已接近尾声,希望大家看完后对于“员工转正怎么确定薪资”这一问题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若是你还有其他的法律疑问,可以咨询找法网上的在线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转正当月工资如何计算
一般员工在试用期的工资是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约定的数额来确定的,且不得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或者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同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
公司说的转正工资达不到,怎么样才好
公司不给工资可以拨打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电话,或者到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支付工资,同时可以直接起诉到法院要求支付应得的劳动报酬。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新员工转正工作总结
新员工转正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资讯
公司因疫情提前放假,未转正的员工有没有薪资
有的。企业因受疫情影响导致生产经营困难的,可以通过与职工协商一致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尽量不裁员或者少裁员。符合条件的企业,可按规
我是转正员工,那正常公司应该发多少薪资呢
1、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2、单位因劳动合同的解除或
转正薪资问题
按劳动合同处理。
俩人同意离婚需要多久?,法律上如何认定
1、离婚需要多长时间因案而异。协议离婚的话,需要夫妻双方先去民政局申请离婚登记,在30天冷静期满后,前往民政局办理离婚手续,就可以发给离婚证 2、如果是诉讼离
你好,我想问一下离婚得条件具体都是什么
离婚的必须条件是双方具有合法的婚姻关系。除此之外诉讼离婚还需要双方感情破裂,协议离婚需要双方就离婚等各种事项达成一直意见并且去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手续。法律
对监护人的确定有争议的怎么处理,具体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对监护人的确定有争议可以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指定监护人,如果有关当事人对指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法律依据:《民法典
我们俩是正常的结婚关系,但是就是没去领证,受法律保护嘛
您好,1994年2月1日之前的以夫妻名义同居的,可以认定为事实婚姻
我妈妈没有经过我的同意,私自翻我的日记本
你好:可以起诉,也可以报警解决
父母离异了,离婚前一共有我和我妹妹两个孩子,离婚后一方抚养一个我这种情况算双女家庭吗
离婚俩个小孩分配给一方抚养;或者是一方抚养一个或两个都随一方生活;具体应当根据父母身份的抚养能力、经济能力、有利于孩子成长等各方面综合考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