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纳税人的分类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0-09-23 09:38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增值税目前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税种之一,在我国境内销售、进口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应税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均为增值税纳税人。由于不同的增值税纳税人的经营范围与规模不尽相同,因此他们的分类也有所不同,下面找法网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增值税纳税人的分类有哪些?

  一、增值税纳税人的分类有哪些

  根据增值税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模,将增值税纳税人分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简称一般纳税人)和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以下简称小规模纳税人)。

  1、一般纳税人

  一般纳税人是指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以下简称年应税销售额,包括一个公历年度内的全部应税销售额)超过财政部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企业和企业性单位。原则上要求从事货物生产或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以及以从事货物生产或提供应税劳务为主,并兼营货物批发或零售的纳税人,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以下简称应税销售额)在100万元(含)以上。从事货物批发或零售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180万元(含)以上。

  2、小规模纳税人

  小规模纳税人是指年销售额在规定标准以下,并且会计核算不健全,不能按规定报送会计资料,实行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的纳税人。具体来说,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就属于小规模纳税人:

  (1)年应税销售额未超过100万元的工业企业。工业企业,是指从事货物生产、加工、修理修配的企业及企业性单位,包括以工业生产为主,兼营货物批发、零售的企业及企业性单位。

  (2)年应税销售额未超过180万元的商业企业。商业企业,是指从事货物批发、零售等商业经营活动的企业及企业性单位,包括以货物批发、零售为主,兼营工业生产的企业及企业性单位。

  除此以外,还有三种纳税人也视同小规模纳税人,即:年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纳税标准的个人(不包括个体经营者);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

增值税纳税人的分类有哪些

  二、增值税纳税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划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基本依据是纳税人的会计核算是否健全,是否能够提供准确的税务资料以及企业规模的大小。而衡量企业规模的大小一般以年销售额为依据。

  三、划分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目的是什么

  对增值税纳税人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为了配合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专用发票既是增值税纳税人纳税的依据,又是纳税人据以扣税的凭证。而且增值税实施面广、情况复杂、纳税人多且核算水平差距很大,为保证对专用发票的正确使用和安全管理,有必要对增值税纳税人进行分类。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整理的增值税纳税人的分类有哪些的相关内容,综上所述,根据增值税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模,将增值税纳税人分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若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登陆找法网免费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应纳的增值税额
一般纳税人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是同一概念,前者是简略的说法,后者是较规范的说法。一般纳税人是指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超过财政部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企业和企业性单位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一般纳税人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是同一概念,前者是简略的说法,后者是较规范的说法。一般纳税人是指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超过财政部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企业和企业性单位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小规模纳税人申报增值税
小规模纳税人主要税种有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的网上申报具体程序如下: 1、登陆当地税务系统。 2、在国税局官网的网页上的右侧有“办税服务厅登录”。 3、选择
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
小规模纳税人是指年销售额在规定标准以下,并且会计核算不健全,不能按规定报送有关税务资料的增值税纳税人
公司员工工伤30天以上未申请工伤鉴定,怎样补救?
如果公司在工伤发生的一个月内没有申报,个人可以在一个月后申报,鉴定和工伤待遇也可以自行申请
我只做了四天临时工就不做了,能拿到工资吗?
用人单位拖欠或克扣工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者直接申请劳动仲裁维权。维权时应注意收集整理必要的证据,如工作服、工资条、工牌证人等。
如果公司想降薪的话。公司老板威胁我们不签字就停止工作。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公司擅自对你做出降薪的行为是违反《劳动合同法》的。你可以找你公司的领导或者是人事部门进行协商。如果协商不能成功,建议你采取法律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收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