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人假释费用一般多少

更新时间:2019-04-30 17:15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假释需要满足条件后,才可以申请这时自己应该努力的表现好,以增加成功的几率,要是自己满足条件的,结果态度不好,照样不会给你假释的机会。那犯人假释费用一般多少呢?假释的程序是怎么样的呢?假释的程序多长时间呢?找法网小编为您说明。

犯人假释费用一般多少

  一、犯人假释费用一般多少

  假释不需要交纳什么费用。

  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间再犯新罪的,不构成累犯。

  二、假释的程序

  假释依照减刑程序进行。此外,根据刑法第81条第1款规定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因犯罪分子具有特殊情况,不受执行刑期限制的假释案件,按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1)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假释裁定后,应即报请高级人民法院复核。高级人民法院同意假释的,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高级人民法院不同意假释的,应当裁定撤销中级人民法院的假释裁定。

  (2)高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假释裁定的,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因犯罪分子具有特殊情况,不受执行刑期限制的假释案件,应当报送报请核准假释案件的报告、罪犯具有特殊情况的报告、假释裁定各15份以及全案卷宗。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因犯罪分子具有特殊情况,不受执行刑期限制的假释案件,予以核准的,作出核准裁定书;不予核准的,应当作出撤销原裁定、不准假释的裁定书。

  三、假释的程序多长时间

  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符合法律规定的减为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条件的,二年期满时,所在监狱应当及时提出减刑建议,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监狱管理机关审核后,提请高级人民法院裁定。

  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符合法律规定的假释条件的,由监狱根据考核结果向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假释建议书之日起一个月内予以审核裁定;案情复杂或者情况特殊的,可以延长一个月。假释裁定的副本应当抄送人民检察院。

  罪犯家庭有特殊困难,需本人照顾,请求假释的,在司法实践中,须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证明。但对犯罪集团的首犯、惯犯和罪行特别严重的罪犯除外。犯人假释费用一般多少,找法网小编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假如保释要花多少钱?
根据具体案情而定
保释一般要花多少钱?
保释金一般起点数额为一千元。综合考虑可能判处刑罚的轻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经济状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会危险性,案件的情节、性质等情况,确定收取保证金的数额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犯人假释后的刑期
剩余刑期为考验期,只要不再犯罪,五年后就视为已经执行完毕。
犯人假释后的刑期+
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十年。考验期届满载没有重新犯罪,没有漏罪未判,也没有违反关于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就视
假释犯人办出狱手续
需要监狱申报
敲诈勒索50万判几年?
敲诈勒索处判几年需要根据情况而定。具体判决方法如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敲诈勒索罪可以自诉吗?
敲诈勒索罪一般不可以向法院提起自诉。敲诈勒索罪属于公诉案件,应该由检察院代表国家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个人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未成年人如何将父亲告上法律
你好,因为什么原因要告呢
一般偷盗100元怎么处理,最新的规定是什么
一、盗窃100元怎么处理 1、盗窃100元属于违法行为,一般给以行政拘留、罚款处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
与已满十四岁少女自愿发生关系致其怀孕
法律分析: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而与其发生性关系,不论幼女是否自愿,均应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强奸罪定罪处罚;如果确实不知对方是不满十四周岁的
可以帮忙算下刑期吗?
有期徒刑最高不得超过二十五年。根据《刑法》的规定,有期徒刑的期限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数罪并罚时,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