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刑期满又犯罪是否是累犯?

更新时间:2023-02-17 17:30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缓刑期满又犯罪不是累犯。缓刑考验期间即原判的刑罚尚没有执行完毕。而累犯是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新罪的。

缓刑期满又犯罪是否是累犯,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遵守什么规定?

  一、缓刑期满又犯罪是否是累犯?

  缓刑期满又犯罪不是累犯。累犯是要前罪的刑罚已经执行完毕 ,而缓刑期满是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不存在执行期满的问题,所以缓刑期满又犯新罪不构成累犯。

  缓刑是指人民法院对于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暂不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危害社会的,规定一定的考验期,暂缓其刑罚的执行。在考验期内,犯罪分子如果不违反刑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一种刑罚制度。

  所谓累犯,是指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被判处一定的刑罚之罪的罪犯。累犯分为一般累犯和特别累犯两种。

  二、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遵守什么规定?

  找法网提醒您,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遵守以下规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2.按照规定定期向执行缓刑的机关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3.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4.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三、父亲缓刑子女能入党吗

  父亲缓刑子女能入党。目前状况下,只有在有政审的机构,部门或学校,父母的违法犯罪记录可能会对子女产生不利影响,其他部门是没有的 一般主要是军队部门和保密部门。一般情况下不影响子女入党。

  根据《党章》规定,第二条 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因此,对因刑事犯罪而被判过刑的人要求入党,要从严掌握。对罪行较轻,经过长期考验,表现突出的,如本人申请入党,经党组织严格审查,认为确已具备党员条件的,可以吸收入党,并报上级党委审核。对那些罪行严重而被盘过重刑的人,不能吸收入党。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缓刑考验期满后犯罪是否为累犯
缓刑考验期满后犯罪不是累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才算是累犯。<br/
缓刑考验期满后罪犯是否累犯
缓刑考验期满后又犯罪的不构成累犯。因为刑法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
在缓刑期间又犯罪的是否属于累犯
缓刑考验期满后又犯罪不是累犯。缓刑考验期满是不再执行判决的刑罚,而累犯的要求是前后罪的刑罚都需执行完毕。因此因其不符合累犯的构成要件,所以缓刑考验期满后又犯罪的
缓刑后又犯罪是否为累犯
缓刑后再犯罪不是累犯。因为累犯要求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缓刑不属于被判处有期徒
关于执行案件分配顺序的最高法院
按判决书的判决内容及具体的执行情况确定
母亲是否翻看成人儿子的手机犯罪?
父母翻孩子手机一般是不犯法的,但是孩子也有隐私权,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权利,与其进行有效沟通。实践中,行为人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可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
盗窃车辆的量刑标准
车辆盗窃罪的量刑标准,具体如下: 1、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最具有中国传统刑事法律总则性的规定是什么
法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有三个,即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适用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分别体现在刑法第三条、第四条和第五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
男生亲吻未满16岁少女,女方自愿,男生算不算犯法?
男生亲吻未满16岁的少女是否犯法要看对方是否自愿,如果自愿是不违法的,如果违反对方的意愿,就是违法的。所谓猥亵,是指以刺激或满足性欲为目的,用性交以外的方法实施
用公司资源获取个人利益是什么罪
法律分析:司法解释:本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或者在经济往来中,利用职务上的便
没有性交,摸了成年女生,什么罪
未成年人发生性行为是违法行为,依法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一条未成年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