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租赁合同印花税税率是怎样的

更新时间:2020-05-27 18:24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印花税是一种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领受的应税经济凭证所征收的税,财产租赁合同就属于需要缴纳印花税的应税经济凭证,那么财产租赁合同印花税税率是怎样的?哪些经济合同需要缴纳印花税?以下就是找法网小编整理的内容。

  一、财产租赁合同印花税税率是怎样的

  财产租赁合同包括租赁房屋、船舶、飞机、机动车辆、机械、器具、设备等合同,按租赁金额1‰贴花。税额不足1元,按1元贴花。

  印花税的税率设计,遵循税负从轻、共同负担的原则。所以,税率比较低;凭证的当事人,即对凭证有直接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单位和个人均应就其所持凭证依法纳税。

  财产租赁合同印花税税率是怎样的

  二、哪些经济合同需要缴纳印花税

  税目税率表中列举了10大类合同。它们是:

  1、购销合同。

  2、加工承揽合同

  3、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

  4、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

  5、财产租赁合同。

  6、货物运输合同。

  7、仓储保管合同。

  8、借款合同

  9、财产保险合同。

  10、技术合同。

  三、印花税有什么性质特点

  1、兼有凭证税和行为税性质

  印花税是单位和个人书立、领受的应税凭证征收的一种税,具有凭证税性质。另一方面,任何一种应税经济凭证反映的都是某种特定的经济行为,因此,对凭证征税,实质上是对经济行为的课税。

  2、征税范围广泛

  印花税的征税对象包括了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的各种应税凭证,凡书立和领受这些凭证的单位和个人都要缴纳印花税,其征税范围是极其广泛的。。

  3、税率低、负税轻

  印花税与其他税种相比较,税率要低得多,其税负较轻,具有广集资金、积少成多的财政效应。

  4、由纳税人自行完成纳税义务

  纳税人通过自行计算、购买并粘贴印花税票的方法完成纳税义务,并在印花税票和凭证的骑缝处自行盖戳注销或画销。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整理的关于财产租赁合同印花税税率是怎样的的内容,财产租赁合同包括租赁房屋、船舶、飞机、机动车辆、机械、器具、设备等合同,按租赁金额1‰贴花。税额不足1元,按1元贴花。如果还有其他法律问题的,欢迎上找法网在线法律咨询平台,在线律师会为您进行专业的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房屋租赁印花税税率是多少,计算房屋租赁印花税要做哪些准备?
印花税是以经济活动中签立的各种合同、产权转移书据、营业帐簿、权利许可证照等应税凭证文件为对象所征的税。房屋租赁合同属于印花税税目税率表中财产保险合同的范围。包括
房屋租赁协议要交印花税吗?房屋租赁协议印花税计税依据是什么?
房屋租赁合同是需要缴纳印花税的。房屋租赁合同的印花税的税率,税额的确定是按照《印花税税目税率表》执行。租赁合同是属于财产租赁合同,需要缴纳印花税。财产租赁合同为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房屋租赁印花税税率怎么计算,我在租房做生意,达到多少纳税额就得交租房印花税?
您好,税务类的问题建议您咨询税务局核实确认的。 方便的话,如果有涉及隐私不变透露的细节,您可以电话联系我向我补充更多细节,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些策略和应对之法,希望
企业所得税滞纳金最高限额规定是什么
滞纳金最高限额规定是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滞纳金是对不按纳税期限缴纳税款的纳税人,按滞纳天数加收滞纳税款一定比例的款项,它是税务机关对逾期缴纳税款的纳税人给
学校故意拖欠9000块钱工资赔偿金怎么算
法律分析:拖欠工资赔偿金的计算标准是:被拖欠工资金额的50%到100%,具体支付比例是由劳动行政部门根据拖欠工资的具体情况决定的。如果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低于
临时工劳务拖欠工资 不愿意结
可以直接申请仲裁解决此事
一个中医诊所招聘不是医学专业的来当护士是合法的吗?
用人单位招聘的什么岗位?是否符合同工同酬
员工已离职,给员工多发工资,
法律分析:用人单位给离职员工多发工资,离职员工应及时返还,否则构成“不当得利”,用人单位可以在员工离职后的一年内通过劳动仲裁的方法追偿。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
季过完年来上海浦东三林找工作,工作内容是钟点工,保洁烧饭,下午3小时中介费可以追回吗?
法律分析:向用人单位住所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争议仲裁是追索劳动报酬的有效途径,一般都可以最后得到解决。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