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的比例

更新时间:2018-06-28 17:04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根据企业在开户银行信用等级的不同,银行可能要求企业缴纳足额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差额成数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但对符合规定的低风险担保客户,可免收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那么银行承兑汇票的保证金比例是多少呢,下面就由找法网详细的给大家介绍一下,供大家参考。

  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比例问题,应该具体客户具体分析,时间不同、资金市场状况不同、供求关系不同区别对待。例如2006年春天,岚山支行由于贷款增幅过大,资金严重不足,与此同时,当时金融市场资金充足,利率较低,用银行承兑汇票支付货款,贴现成本较低,客户易于接受。

  因此我们就大幅度提高了我行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比例,吸取存款,弥补我行资金不足的缺陷,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没有优惠贷款利率的前提下,我们曾经一度将重点类客户三木木业、鲁圣电力器材公司的承兑保证金比例由以前的40%,提高到80%,战略类客户岚山港务局的承兑汇票保证金比例达到67%,根据当时的市场行情,经过我们积极营销,客户都欣然接受,并且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企业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需要提供一定比例的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这也是银行吸收存款的一种常见方式。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比例根据客户信用等级的不同而由较大差异。

  因各个银行信用评级不同,名称也不尽相同。在这里,我们按常见的划分标准,分为A、B、C、D四类。

  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收取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比例,或要求承兑申请人提供现金类资产(存单和国债)担保的比例原则为:

  A类客户可由分行自行确定最低比例要求;

  B类客户(含B类)不低于30%;

  C类、D类客户在符合银行授信准入标准的前提下分别不低于60%、90%,且C类、D类客户的承兑授信敞口部分,要求提供足额、有效的担保。

  暂不评级的客户按照100%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收取,有的银行规定不得用存单、国债和银行承兑汇票质押等方式替代,有的则可以。

  承兑申请人应在承兑行开立保证金账户,于承兑授信发放审核前按承兑协议约定比例足额存入保证金。保证金用于承兑汇票到期日支付票款,承兑汇票未到期,不得提前支取。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带息银行承兑汇票与无息银行承兑汇票的区别。
你好,要看是什么性质的汇票,有的是定期付款,有的是定日付款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有几种
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有几种
银行承兑汇票资讯
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是否有优先受偿权
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是指企业向开户行申请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时,作为银行承兑汇票出票人按照自己在开户行(承兑行)信用等级的不同所需缴纳的保证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承付的
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怎么转出
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前7-15天去公司公户所在银行进行兑现,带上公司三章,银行承兑汇票背书人要写上名字,记住一定要字迹清晰一笔一划,不能有一点潦草,若果背书人写潦草
请问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比例是多少
您好!关于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比例是多少的问题,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比例问题,应该具体客户具体分析,时间不同、资金市场状况不同、供求关系不同区别对待。因各个银行信用
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是否能扣划
一般不能。 ——中国厦门陈福猛律师,您身边可信赖的法律顾问—— ————————欢迎联系律师———————————
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能否受到保护
谢谢郭玉棉律师的回答!事实上,银行在企业追加保证金后,银行与企业立即签订了保证金变更协议(原单位保证\\存货质押保证方式变更为保证金质押方式).且更可气的是,公
经济仲裁证据提交的时限是多久,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法律分析:仲裁期限由仲裁规则规定。例如《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 (2005)年第四十二条规定:作出裁决的期限 (一)仲裁庭应当在组庭之日起6个月内
现金支票后面盖章吗
现金支票背面要盖章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支票中专门用于支取现金的,可以另行制作现金支票,现金支票只能用于支取现金。且支取现金时,应当在支票背面盖章。 《中华人民
常规法律服务都包含哪些内容
法律分析: 1、法律服务包括诉讼业务服务和非诉讼业务服务,是指律师、非律师法律工作者、法律专业人士(包括法人内部在职人员、退、离休政法人员等)或相关机构以其法律
民事诉讼一般几个工作日
民事纠纷的诉讼时效一般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