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拘留的期限的规定

更新时间:2019-06-20 17:25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治安拘留和刑事拘留一样都是限制人身自由,但二者之间存在很大不同,一个是属于行政处罚,一个属于刑事处罚。治安拘留的期限较短也比刑事拘留的期限短,犯罪行为危害程度较低,下面就跟随找法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治安拘留的期限的规定。

治安拘留的期限的规定

  一、什么是治安拘留

  治安拘留是行政处罚之一,也称为行政拘留。行政拘留是指公安机关对于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的公民,所作出的在短期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处罚措施。行政拘留是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一种处罚,也是行政处罚中最为严厉的处罚之一。我国的行政拘留,主要为治安拘留。由于它是一种严厉的行政处罚,因此法律对这一处罚的规定也是严格的,只有公安机关才能实施,其他任何行政机关无权实施。拘留地点为治安拘留所。

  二、治安拘留与刑事拘留、司法拘留的区别

  1、法律性质和依据不同。刑事拘留是依据《刑事诉讼法》而采用的强制措施,不是一种处罚。治安拘留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采用的一种处罚办法。司法拘留是强制措施,同时也兼有处罚性质,它的法律依据是《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

  2、适用对象不同。刑事拘留的对象是触犯刑事法律,需追究刑事责任的现行犯或重大嫌疑人。治安拘留的对象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尚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者。司法拘留的对象是实施了妨害民事或行政诉讼秩序行为的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或案外人。

  3、目的和结果不同。刑事拘留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侦查工作的顺利进行,防止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新的损失,刑事拘留的结果,一般转为逮捕,刑事拘留的羁押期可以折抵刑期。治安拘留的目的,是为了对违法分子进行处罚和教育,治安拘留期满,就是教育处罚的结束。司法拘留的目的在于惩诫妨害诉讼秩序的行为,以保证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司法拘留与判决结果不发生联系,被拘留的人如果承认并改正错误,人民法院可以提前解除拘留。

  4、羁押的期限不同。刑事拘留的羁押法定期限为3~7日,最长不超过37日。治安拘留的羁押期限为1日以上,15日以下。司法拘留的期限为15日以下.

  5、适用的机关不同。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行使刑事拘留权,公安机关还行使治安拘留的决定权、执行权-人民法院行使司法拘留权,被司法拘留的人交公安机关代为关押。

  三、治安拘留的期限的规定

  治安拘留的期限为1日以上,15日以下,只有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才享有拘留裁决权。

  综上所述,治安拘留的期限为1日以上,15日以下,只有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才享有拘留裁决权。治安拘留是一项最严厉的行政处罚措施,在拘留期限上也有严格规定。假如您还有其他法律问题想了解,欢迎登录找法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解除治安拘留
要看具体的案情的 建议来电咨询,田野律师团队将竭诚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帮助,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以及当前的相关证据材料,为您做出更全面、精准的解答。
治安拘留问题
你好,报警处理,申请伤情鉴定: 1、如果构成轻伤或轻伤以上,打人者就涉嫌故意伤害罪,依法应被追究刑事责任。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 2、如果伤情鉴定为轻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治安拘留咨询
你不是走了而是逃走了,先接受处罚拘留15天后,再办理签转户口。
卖淫治安拘留
不收就不收,没什么。可以仅处拘留的。
三人在一起开厂子,一人管理,法人不是我,我偶尔去一次!厂子有一年多,这两天突然通知我说倒闭了
职工遇到工厂倒闭可以向用人单位要求经济补偿金,单位不支付且未注销营业执照的,职工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已经注销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法律依据
公司上市法律服务合同需要缴纳印花税吗,是如何规定的
印花税应由总公司申报缴纳,可选择总公司或分公司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缴纳。分公司签订来的合同有效,分公司属于分支机构,在法律上经济上没有独立性,仅仅是源总公司的附属
公司法股权质押的规定是什么?
《公司法》没有关于股权质押的明确规定,但《民法典》规定下列权利可以质押: (一)汇票、支票、本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 (二)依法可以转让的股份、股票;
试用期内签订合同时签订协议,在单位工作一年,离开时不给我工资,支付3000元培训费,这合法吗
处理人事争议案件,除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因辞职、辞退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争议适用劳动法外,其他争议均按人事法律法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