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怎么处理

更新时间:2021-06-23 22:37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成为失信被执行人不仅会影响自己的贷款,还有可能间接影响自己的子女上传,那么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怎么处理?接下来将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关于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怎么处理其相关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相应的问题。

一、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怎么处理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十条的规定,失信被执行人完成以下事情之一的,就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从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中删除:

(一)被执行人已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或人民法院已执行完毕的;

(二)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且已履行完毕的;

(三)申请执行人书面申请删除失信信息,人民法院审查同意的;

(四)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通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查询被执行人财产两次以上,未发现有可供执行财产,且申请执行人或者其他人未提供有效财产线索的;

(五)因审判监督或破产程序,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对失信被执行人中止执行的;

(六)人民法院依法裁定不予执行的;

(七)人民法院依法裁定终结执行的。

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怎么处理

二、法院强制执行多久上黑名单

没有时间限制,只要被执行人没有及时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并有以下情形的,人民法院都应将其纳入失信名单: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所列义务的;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的;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违反限制消费令的;无正当理由拒不执行和解协议的。

三、失信被执行人影响政审吗

政审内容不涉及直系亲属征信情况。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录工作主要有报考,笔试,资格审查,面试,体检,政审,公示,录取等流程。政审,即为政治审查,主要是录用单位基层党组织对被录用对象本人的政治历史及其直系亲属和主要社会关系的情况进行审查核定。这里直系亲属情况主要是姓名,工作单位以及职务等基本情况。不涉及更深层的审查挖掘。常见的政审方式主要有谈话考察以及个人档案查询,而父母的征信情况是不会放入本人档案的。关于个人信用的核查,部分地区在资格审查过程中会要求考生打印个人信用报告,证明本人的信用情况。但对直系亲属的征信报告则无明确要求。因此,父母等直系亲属失信不会直接影响孩子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政审。

以上便是找法网小编为您带来关于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怎么处理的相关知识,失信被执行人可以跟申请执行人协商达成一致,让其先撤销,或者积极履行法院判决的义务。若大家有什么不了解的亦或是有其他疑问的可以咨询找法网的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个人信用报告中列入失信被执行名单,怎么才能解决?
个人信用报告是不会对当事人欠钱行为中的主观因素进行划分的,仅会对当事人是否按时履行了还款义务进行记录。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
请问列入被失信执行人如何去解决
遗嘱执行人不执行的处理方法如下: 1、双方可协商进行解决。 2、协商不成的,继承人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遗嘱执行人按照遗嘱内容进行继承。 3、若因遗嘱执行人不执
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要怎么处理
失信被执行人是指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被执行人。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依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失信被执行人积极履行生效法律文书
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如何解决
积极配合偿还债务,偿还完毕申请法院撤销。不然就等过了时效
被法院纳入失信被执行人,怎么办
按执行履行判决义务,拿履行依据到执行法院消除黑名单
我被法院列入失信人执行名单,该怎么办
法律分析:向执行法院提交《将被申请人列入失信名单申请书》,申请书应写明申请人、被申请人基本信息、申请事项、事实与理由。法院经审查,确定符合条件的应制作决定书并送
出口茶叶需要什么资质
您好,需要办理工商营业执照
房主把房子转卖了。它有效吗?
认定合同效力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一是否具备生效的条件,合同生效的条件有:合同当事人双方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是否真实,合同内容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二
教育培训机构退费不合理,欺骗未成年人签署合同
您好,这个你可以向教育局投诉的
您好,我想咨询一下合同纠纷问题
合同纠纷的内容有:1、合同是否已按约履行之争议;2、合同的效力,即合同是否有效之争议;3、合同文字语言理解不一致之争议;4、合同是否可单方解除之争议;5、合同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