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无抵押高利贷

更新时间:2020-04-29 17:41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银行贷款一般都是需要抵押的,你可以用房产作为抵押,或者其他不动产和动产。但是市面上往往出现较多的是“无抵押贷款,今天贷明天放”。那么什么是无抵押高利贷?怎么界定高利贷?以下就是找法网小编整理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无抵押高利贷

  无抵押高利贷其实是说没有任何的抵押你就可以贷到款,这样的贷款一般都是属于高利贷,利息是非常高额的。高利贷是指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高利贷又叫大耳窿、地下钱庄,这些称为“放数”的放债人,向“高利贷”借钱,一般毋须抵押,甚至毋须立下字据。

  什么是无抵押高利贷

  二、怎么界定高利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第二十六条规定: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从上可见,自2015年9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施行后,高利贷的标准不再以是否超过年利率24%为标准,而以是否超过36%为标准,也就是说年利率不超过36%的都不属于高利贷。

  三、高利贷是否受法律保护

  1、双方约定了利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15年发布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有关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因此,民间借贷中私人放高利贷的本金受到保护,不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24%的利息同样受到法律保护,而超出36%则不受法律保护。

  2、借款合同仍然合法有效

  3、法律不支持利息预先扣除

  4、追还欠款应依法律手段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整理的关于什么是无抵押高利贷的内容,无抵押高利贷其实是说没有任何的抵押你就可以贷到款,这样的贷款一般都是属于高利贷。如果还有其他法律问题的,欢迎上找法网在线法律咨询平台,在线律师会为您进行专业的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平安普惠的无抵押贷款属于高利贷么?
您好,高利贷需要看年利率,超过15%是
无抵押个人高利贷借款合同
你好! 借款合同是抵押合同的主合同,借款合同中的条款并没有引入抵押合同不影响借款合同的效力,即如果借款合同不存在《合同法》规定的无效情节的应认定为有效合同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能不能借到高利贷 无抵押的那种
借了高利贷,如果债务人经催收后不还钱的,债权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债务人偿还合法部分的款项。
朋友为了还债把我的车抵押给高利贷,至今无音讯,怎么办?
汽车抵押贷款是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汽车或自购车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或汽车消费贷款公司取得的贷款。目前,以汽车作为抵押物的贷款的用途,主要为汽车消费。  申请汽车抵
请问无抵押贷款算是高利贷吗
你好,得看利息约定是否高于法定标准。
威海谁能做无抵押无担保贷款··能做的联系···高利贷绕道!
无抵押贷款,又称无担保贷款,或者是信用贷款。不需要任何抵押物,只需身份证明,收入证明,住址证明等材料(具体证明材料要看是什么银行)向银行申请的贷款,银行根据的是
无抵押贷款被骗还以高利贷恐吓
坚决不上当,可向派出所报警。
请问找私人无抵押贷款有风险吗是高利贷吗
高于银行同期利率四倍的部分法律不予以保护。
在机构注册专升本,已经注册了
可以退的,先和学校协商,如果协商不一致,可以向当地教育局投诉。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考试,简称“专升本”,是合格的普通高校应、往届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举办学
残疾证挂靠公司,怎样找公司?
法律分析:可以挂靠企业,有些公司请残疾人回来不是工作的,而是用他们的残疾证登记,可以减小或免交残疾人就业保证金的,公司就不让残疾人上班,每月给回几百元残疾人就了
非法人分支机构能成立基层工会吗
我国法律并没有规定企业一定要建立工会,企业人员达到25人以上的,可以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但要不要建立由企业职工自行决定。法律依据:《中国工会章程》第二十五条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