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办理调档函

更新时间:2018-07-10 11:53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调档函是我们在进行调档的时候需要的文件,可能有很多听过调档函,但是对于怎么来办理调档函不是很了解。下面找法网小编给大家详细介绍。

  一、什么是调档函

  调档函是人事工作术语,产生于高度计划体制下的人事管理制度。在高度计划体制下,人力资源的流动有严格的手续。

  二、调档函流程

  1、各系上报录取名单,最后由录取学校招生办先发出调档函,发往你在报名时所填写的档案所在地上面的地址,若你写的是个人,那就是个人收到后自行办理,然后寄回录取学校;

  2、如果是写某单位人事处收,那就直接发到人事处,你再去人事处协助调档,按照人事处对你提的要求补全各种手续。

  3、若你的档案寄存在某人才交流中心,那你也得去那自行办理或协助办理。

  4、档案调回后,学校就会根据原单位的各种材料进行政审,一般不会有问题。最后发出通知书。

  5、调档有时间限制,因为学校要受到你打档案后才会发出通知书,所以,你一定要保证在调档期限内把自己的档案全部搞定。不可超出,否则无效。

  6、在职人员估计程序较为复杂,事业单位可分为离现职与离公职两种。前者可保留工龄,今后若再在事业单位就业可继续算工龄。后者无保留工龄,一般可把住房公积金等领出结算,医保一般不可兑换为现金。二者可由自己决定选择。

  三、调档函所需材料:身份证,报到证,毕业证,单位证明

  1、让原单位开具一个能说明你要转档案的证明。

  2、去人才市场开调档函有单位证明还不够,你至少还要带着身份证,报到证,毕业证,还有钱!一般是先交一年的费用,大概一百二左右。办理调档函最关键的就是报到证,所以一定要准备好。

  3、上面的步骤完成之后,会让你填一个表,然后让你去交一年的费用,等交完钱后,把收据给他看,就能拿到调档函了。

  以上就是办理调档函相关流程以及准备的资料。如果还有其他需要咨询的法律问题,欢迎上找法网进行咨询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天津办理退休需要调档函,现在职的单位没有存档资质不给开调档函怎么办
可以先同劳动局沟通,看一下他们不办理的原因。如果是不符合退休规定你让他们给出合理解释。如果是缺少资料那么将资料补齐即可。劳动局如果不作为可以走信访等途径进行维权
调档函在哪里开
调档函在哪里开
调档函资讯
商调函和调档函有什么区别
你好!有以下区别: 1、公司有保管档案的资格,开的是商调函。 2、人社局下属的人才市场调档案开的是调档函。 3、平级单位调动档案是调档函,下级单位向上级单位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从原单位辞了职,有调档函可以调档案吗?
调档案不是一定要提供离职证明原件的。人才中心需要留存的是调档函和回执,如果原单位不同意开辞职证明,可以自己写一个申请调档函,写清楚自己的情况,表明是本人自愿调档
社保调档函怎么写,调档函格式是怎么写的
你好,根据以上问题所描述,可以委托律师代书。
离职的调档函去哪里办理
调档案不是一定要提供离职证明原件的。人才中心需要留存的是调档函和回执,如果原单位不同意开辞职证明,可以自己写一个申请调档函,写清楚自己的情况,表明是本人自愿调档
离职后在哪开调档函,没工作,去哪里开调档函
调档函办理程序: 1、在现在的工作单位开个证明(说明单位招聘你为职工),并加盖单位公章。 2、持单位证明到人才市场去开《调档函》。 3、持《调档函》到原籍所在地
有调档函原单位不给调档
调档函办理程序: 1、在现在的工作单位开个证明(说明单位招聘你为职工),并加盖单位公章。 2、持单位证明到人才市场去开《调档函》。 3、持《调档函》到原籍所在地
商调函和调档函
协商处理。
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热线是多少啊
你好,建议我方搜索当地消费者协会
室友往我洗发水里加东西
你好,建议协商处理
学校没收孩子手机,到期末才归还,家长到学校去拿,也不肯归还,坚持学期末才能归还
法律分析:学校有权利没收手机吗:违法的。手机是学生的合法动产,拥有该物品的所有权,任何个人与机关(除执法机关外)无权占有或扣留;学习有权对倾犯合法财产的个人以及
学校没收孩子手机,到学期末才归还,家长去学校取也不肯归还
法律分析:我国没有法律明确规定学校可以没收手机,学校有学校的管理制度,学生在学校有义务接受学校的管理制度,如果不退还违法,只是保管不违法。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