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购房证明和无房证明的区别

更新时间:2018-07-11 18:33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首次购房证明是什么呢?无房证明是什么呢?首次购房证明和无房证明有什么区别呢?下面,就跟随找法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首次购房证明和无房证明的区别

  (一)无房证明是在购房所在地的房地产管理局开局的。需要提供夫妻双方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未婚的要单身证明)。

  (二)无房证明的有效期为一个月,自开局之日起,过期作废,需要重新开局的。不同城市的房管局要求和政策不一样,一般开局无房证明需要手续费15-40元不等,具体收费以当地房管局的政策为准。

  (三)购房地和户口所在地不在同一城市的,需要在购房地房管局和户籍所在地房管局各开局一份的。

  (四)无房证明外地户口需要到户籍所在地办理,本地户口可以直接去本地房管局开具无房证明。具体如下:

  1、在开无房证明,需带上身份证,户口本,婚姻证明(如是提供结婚证必须夫妻双方到场,分别查询两人名下的房产,如是一个人去必须提供本人近期的民政局开具的单身证明或离婚证)。去当地房管局开无房证明。

  2、需要携带的手续要根据,需要出具证明的单位要求来确定,如果对方单位只要求开具个人的无房证明,那么只需本人携带身份证到场办理。如果需要出具夫妻或者全家的无房证明那么就需要夫妻双方的一人携带夫妻双方身份证、结婚证、户口本到场办理。受理的时间受到计算机程序和同名人多少的影响,但都是当时办结出具证明。

  二、无房证明是全国联网吗

  关于现已签下购房合同正在预备各种借款手续的购房者来说,倒有一个好消息,那就是开无房证明不必跑了,只需在一地花几分钟就能处理,由于市区房产注册信息体系已正式联网。

  自上一年楼市调控逐渐趋紧以来,购房借款门槛逐渐抬升,商业银行购房借款和公积金购房借款纷纷实行“认房认贷”,为此,一些购房者不得不来回奔走开无房证明。

  跟着市区房产注册信息体系正式联网,今后购房者开具市本级规模内的房产注册信息证明,亦或查询自己家庭的住所数量就不必再跑3个当地了,只需到上述3个当地中的任何一个当地,就能查询自己在市本级规模内的房产状况并开具证明。比如,市民想到市房地产展现销售中心开具无房证明,只需到市房地产展现销售中心二楼,向办事人员出示身份证,办事人员在核对身份证后,输入名字和身份证号,事主名下房产的数量、位置、面积及用处等各类信息便一目了然,几分钟时刻就可完成证明开具。

  综上所述,首次购房证明和无房证明关于房产局给盖章不一样,用途不一样。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首次房证明如何开
首次房证明如何开
首次购房证明资讯
必须要办理首次购房证明吗
必须要办理首次购房证明吗
首次购房证明资讯
首次购房证明
你好,需要去找相关的部门办理
首次购房证明在哪里开,请问首次购房证明应该怎么开?
你好,首次购房证明咨询房管局、不动产登记交易中心即可。
能否为未成年人办理手机号转让?
您好,具体是什么情况呢
银行卡被冻结了,工作人员让我去派出所
你好,要看具体原因才能确定的哦
现场被银行抵押了,能买到吗?
你好,抵押车是否过户?您是否办理了关于该车辆的手续
如果儿子是黑户,父母在银行存钱会有影响吗?
一般来说是不会受影响的,因为只要儿子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其所欠债务应当由自己承担,与父母无关。但如果儿子与父母的的银行账户存在密切资金来往,可能会有儿子转移资
夫妻离婚抉养权归男方,男方因病去世,男方父母又无能力抉养孩子,孩子的户口应该怎么办
孩子户口可迁移至有抚养能力的亲属处。操作包括:1.确定合适的抚养人;2.准备相关证明材料,如离婚协议、死亡证明等;3.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申请户口迁移。确保孩子
孩子是智力残疾二级,全家都是低保,可以买房吗?
智力残疾二级且全家为低保的家庭购房时,常见处理方式包括:了解当地低保政策,确保购房不影响低保资格;评估家庭实际经济状况,选择合适的购房方式和贷款方案;考虑购房后
两方发生性关系,导致怀孕,现在要赔偿损失,应该赔多少?
赔偿金额可协商或诉讼确定。协商快速高效,诉讼则更具法律约束力,可根据自身情况和对方态度选择合适方式。
在没有人的公园sy后清理了违法吗
在无人公园自慰并清理的行为,在法律上通常不被视为违法行为。常见的处理方式包括保持私密、避免引起他人不适或关注。选择处理方式时,应考虑到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