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驾车致人死亡赔偿标准是怎样的

更新时间:2019-09-30 11:02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当人在饮酒后会产生视觉障碍,酒精会刺激大脑,让人反应迟钝。因此酒后驾车就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而酒后驾车致人死亡又是交通肇事罪里面从重处罚的行为之一。那么,酒后驾车致人死亡的赔偿标准是如何计算呢?接下来由找法网小编为您解释。

  一、醉酒驾驶致人死亡赔偿怎么算

  涉及到刑事犯罪,构成交通肇事罪,按照刑法第133条规定定罪量刑。

  附刑法条文: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而且,酒驾肇事保险公司不赔。

  具体赔偿项目:医疗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前三项如有)、交通费、死亡赔偿金、丧葬费、精神损害抚慰金、被扶养人生活费、停尸等费用,有些地方还支持被害人家属委托律师诉讼的律师费。

  二、酒驾醉驾标准是什么

  1、酒精含量达到20mg/100ml但不足80mg/100ml,属于饮酒驾驶;

  2、酒精含量达到或超过80mg/100ml,属于醉酒驾驶。目前,饮酒驾驶属于违法行为,醉酒驾驶属于犯罪行为。

  酒驾:饮酒驾驶机动车辆,罚款1000元—2000元、记12分并暂扣驾照6个月;饮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罚款5000元,记12分,处以15日以下拘留,并且5年内不得重新获得驾照。

  醉驾:醉酒驾驶机动车辆,吊销驾照,5年内不得重新获取驾照,经过判决后处以拘役,并处罚金;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辆,吊销驾照,10年内不得重新获取驾照,终生不得驾驶营运车辆,经过判决后处以拘役,并处罚金。

  三、酒后交通肇事致人死亡量刑标准是什么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依法处理道路交通肇事案件的通知》的有关规定:依照《刑法》第113条的规定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的。

  (一)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1、造成死亡一人或重伤三人以上的;

  2、重伤一人以上,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

  3、造成公私财产直接损失的数额,起点在三万元至六万元之间的。

  (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视为情节特别严重,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1、造成二人以上死亡;

  2、造成公私财产直接损失的数额,起点在六万元至十万元之间的。

  (三)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并符合上述(一)或(二)的规定,按照(一)或(二)的规定从重处罚:

  1、犯交通肇事罪,畏罪潜逃,或有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或隐瞒事故真相,嫁祸于人的;

  2、酒后驾车的;

  3、驾驶无牌照车辆的;

  4、明知机动车辆关键部件失灵仍然驾驶的。

  酒后驾车是非常危险的,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危害他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所以我们要珍爱生命,拒绝酒驾。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酒驾致人死亡的赔偿标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还想了解关于酒后驾车的相关内容,找法网小编为您推荐:

      ◆ 酒后驾车致人死亡会被判几年

      ◆ 酒后驾车的刑事处罚

      ◆ 酒后驾车处罚包括吊销驾照吗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哺乳期公司要求12小时的班级合法吗?
法定哺乳期为12个月(被哺乳的婴儿从出生到满周岁)。有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女职工,其所在单位应当在每班劳动时间内给予其两次哺乳时间,每次三十分钟。法律依据:《中华人
农村户籍,以前从来没有缴纳过养老保险,现在可以补缴吗?
根据农村养老保险的补缴要求,男性满45岁、女性满40岁就可以补缴养老保险,但是最多只能补缴10年;男性满60岁、女性满50岁可以一次性补缴15年养老保险。新型农
公司调岗,我不同意。停止了我的员工账号
公司随意调岗员工不同意,一般可以采用如下方式维权: 1、直接拒绝公司; 2、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3、向公司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4、依法向人民
上十八个小时合法吗
你好,这边咨询法律问题具体是什么,双方有没有进行调解,可以诉讼
我是在一家穿戴甲工作,但是干两天不适应,这个工作就是想退回400块钱押金
法律分析:劳动法等法律规定严禁收取或变相收取押金,可以凭押金条申请仲裁要求其退还。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