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转让协议合法吗

更新时间:2021-09-18 08:51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债权债务关系是我们身边比较强烈的一种关系,对于债权债务关系来说,如果有相应的债权的,是可以进行转让的,那么对于债权转让协议来说,这种协议是不是合法的?接下来由找法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债权转让协议合法吗的详细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债权转让协议合法吗


  经过双方协商一致的债权转让合同,并且通知了债务人的,且该转让未损害第三人利益,债权转让合同是合法的,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


债权转让协议合法吗

  二、债权转让基本前提

  1.必须有有效存在的债权,且债权转让不改变债权的内容。债权的有效存在,是债权转让的基本前提。被让与的债权须具有可让与性。以下三类债权不得转让:1)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的合同债权。包括:基于个人信任关系而发生的债权。如雇佣、委托、租赁等合同所生债权;专为特定债权人利益而存在的债权。例如专向特定人讲授外语的合同债权;不作为债权。例如,竞业禁止约定;属于从权利的债权。例如保证债权不得单独让与。但从权利可与主权利分离而单独存在的,可以转让。例如已经产生的利息债权可以与本金债权相分离而单独让与。2)按照当事人的约定不得转让的债权。当事人在合同中可以特别约定禁止向对方转让债权的内容,该约定同其他条款一样,作为合同的内容,当然具有法律效力,因而此种债权不具有可让与性。3)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债权。合同法没有明确规定何种债权禁止让与,所以,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债权是指合同法以外的其他法律中关于债权禁止让与的规定。

  2.让与人与受让人须就债权的转让达成协议,并且不得违反法律的有关规定。

  3.债权的让与须通知债务人。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债权人转让权利的通知不得撤销,但经受让人同意的除外。转让通知是债权转让的一个必备条件。因为没有通知,原合同对方当事人无法知道转让人对合同权利义务进行转让。转让通知应送达对方当事人。

  三、个人债权转让应该在哪里收购

  债权转让是指债权持有人通过各家网贷债权转让平台将债权挂出,将所持有的债权转让给购买人的操作。有的平台规定门槛较低,投资人可随时申请转让;有的是持有债权至少满60天且该借款债权所剩时间至少还有3个月,也有平台所规定的时间期限更长。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人,所谓合同权利转让,也称债权转让,是合同债权人通过协议将其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的行为。债权的转让,通常要涉及到二种法律关系:一是原合同法律关系,二是转让合同法律关系。其中的转让合同尽管是转让人(债权人)与受让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又涉及到债务人的利益。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鼓励交易,各国法律均允许债权人在合同的前提下转让债权。对于债权转让生效要件,债权人转让债权时,只需将债权转让的事实通知债务人,而不必征得债务人同意,但未经通知,债权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债务人仍然可以向原债权人履行义务。应当说债权转让通知是债权转让对债务人生效的要件。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债权转让协议合法吗的相关内容,只要是不违背相关的法律,那么就是合法的。大家如果还有其他法律问题的,欢迎上找法网在线法律咨询平台,在线律师会为大家进行专业的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债权人单独与他人签订债权转让协议,将债权转让给他人,该债权转让协议有无法律依据?
债权转让通知既对债务人发生效力,不同意不影响债权转让的效力。根据《合同法》的规定,除根据合同性质或法律规定不得转让或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情形外,债权人可以将债权转让给他人,且无须经债务人同意。但是债权转让必须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的,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
债务人私下签协议转让债务,这种协议有用吗
债务转移需要债权人同意,否则协议对债权人不发生效力。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债权转让协议书格式
债权转让协议书格式
债权债务合同
贷款到期后再写借条,时间该写什么时候?
借条什么时候过期,分两种情况:1.约定了还款期限的,从约定的期限届满次日,起算三年时效。三年间可以通过起诉、仲裁、催告等方式中断时效,且没有次数限制;2.没有约定还款期限,可以随时主张权利,最长保护20年。
失信被执行人会被担保人吗
担保人可能会被加入失信。如果担保人是被执行人,并且具有不执行生效判决书、暴力抗拒执行、违反财产报告制度、违反限制消费令等情形的,人民法院会依法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的名单。<br/> 法律依据:<br/>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一条<br/> 被执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依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br/> (一)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br/> (二)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br/> (三)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的;<br/> (四)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br/> (五)违反限制消费令的;<br/> (六)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