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法律法规保护商业秘密

更新时间:2021-09-15 09:29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法律也是保护大家的合法权益的,就算是公司的合法权益,也是可以得到保护,那么如何从法律法规保护商业秘密?接下来将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关于如何从法律法规保护商业秘密其相关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相应的问题。

一、如何从法律法规保护商业秘密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业秘密:

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本条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如何从法律法规保护商业秘密


二、哪些信息不构成不为公众所知悉

1该信息为其所属技术或者经济领域的人的一般常识或者行业惯例;

2该信息仅涉及产品的尺寸、结构、材料、部件的简单组合等内容,进入市场后相关公众通过观察产品即可直接获得;

3该信息已经在公开出版物或者其他媒体上公开披露;

4该信息已通过公开的报告会、展览等方式公开;

5该信息从其他公开渠道可以获得;

6该信息无需付出一定的代价而容易获得。

三、怎么确定泄露的秘密是否属于商业秘密

如果具备鉴定的条件的话,有关技术信息应当委托专业权威部门进行鉴定。因为在审查行为人泄露的技术信息是否属商业秘密时,往往会涉及很复杂的技术问题,法官对这类专业技术又知之甚少,如何来认定该专业技术属商业秘密。在这种情况下,专业权威的鉴定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专业人员对专业技术的国内外最新情况比较了解,其通过对资料检索并进行对比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法官是中立裁判者,据以定案的鉴定结论必须进行当庭质证并听取双方意见后,结合其他证据进行全面审查判断后决定是否采信。

以上便是找法网小编为您带来关于如何从法律法规保护商业秘密的相关知识,公司法与刑法都有关于泄露商业秘密如何处罚的相关规定,泄露商业秘密需要承担相应责任 若大家有什么不了解的亦或是有其他疑问的可以咨询找法网的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如何保护公司商业秘密?
您好,建议签订协议来保护
法院 保护商业秘密
您好,建议签订协议来保护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商业秘密保护是自己保护,自行采取
您好,专利保护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1、具有独占的排他性。 2、享有优先权。 3、专利可以抵押,可以评估为资产入股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1、具有期
商业秘密保护,我在公司工作有义务帮公司商业秘密保护吗?
所谓商业秘密保护,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间以及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一段期限内不得利用企业的商业秘密从事个人牟利活动,非依法律的规定或者企业的允诺,不得披露、使用
商业秘密保护与专利保护的比较
专利权受到侵害后,专利权人可以通过协商、请求专利行政部门干预或诉讼的方法保护专利权。不同领域的专利保护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如何申请商业秘密保护
可以和员工签订保密协议,
商业秘密保护
你好,可以签订竟业禁止条款,同时公司要支付费用,如需帮助和,可与我联系。
商业秘密保护期
没有保护期。
我想改变孩子的姓氏。他不同意我可以起诉吗?
当事人可以就对方不同意为孩子改姓的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但人民法院可能会不予受理。因为我国法律规定,子女可跟随父姓,也可以跟随母姓。但变更姓氏的,应当事先经过父母
如何匿名举报ktv中未成年陪酒
您好,建议固定证据直接报警
父母买了个人社保,还能得到独生子女的奖励政策吗?
可以。是因为独生子女的父母买社保,独生子女父母,女方年满五十五周岁,男方年满六十周岁的,每人享受不少于1000元的一次性奖励。所以是可以领取奖励的。社保(社会保
戒毒三年不去尿检,能不能报名参加驾照考试?
当事人在吸毒三年后考驾照的,需要先去车管所进行核查,确认戒毒完毕按照以下流程进行:1、首先是理论考试,也就是所谓的科目一;2、科目二场地考试,包括倒车入库,侧方
您好!我想咨询一下可以吗
法律分析:可以向客服投诉咨询,不行向法院起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第一百四十五条限制民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