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跳单

更新时间:2021-03-22 09:00:49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在实践当中常常会发生委托代理等现象,原因之一是委托人没有专业的服务知识,此时就要被委托人利用其专业的服务技能为委托人从事民事活动,但是被委托人最担心的情况就是跳单行为,那么什么是跳单,下面就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
什么是跳单

  一、什么是跳单

  跳单亦称为跳中介,是指买受人或出卖人已经与中介(公司)签署了预售确认书、委托求购协议或出卖协议,中介公司已经按照协议履行了提供独家资源信息并促使买卖双方见面洽谈等促进交易的义务,买卖一方或双方为了规避或减少按照协议约定履行向中介交付中介费的义务,跳过中介而私自签订买卖合同的行为。

  二、发生跳单的原因有哪些

  1、收费过高是“跳单”原因之一

  就“跳单”这个事情,有市民表示自己在接受中介公司服务的时候,也曾经有过这个念头。

  中介公司在房产发展过程中是起了一些作用,但有些中介就是搅混水、上下骗、互相拆台等等。如有些个大学生想办法跳过中介,也是因为刚毕业,生活困难,而中介收取的费用也太高也是原因之一。

  另外,因为有些中介职员的服务水准并不高,他们为了拉到业务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这让客户在享受服务时,感觉不太舒服。而客户有时想了解的情况,一些中介业务员又讲不清楚,或者不能给一个确定的答案,让客户觉得浪费时间。这个时候,别说“跳单”能够给自己省下不少钱,从浪费时间的角度也很想“跳单”了。

  2、服务不到位易产生“跳单”

  中介方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而且以房东居多。这种情况比较普遍,让中介比较尴尬却又无可奈何。

  作为有经验的业务员,一般不会遇到这类情况。“跳单”主要是发生在新业务员身上,因为他们的服务可能还不到位,让业主和客户对自己的服务质量产生怀疑,引起客户对中介的不够信任,此外,客户存在侥幸心理,对房产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度了解不多等情况,也容易让他们有“跳单”的想法。

  作为一个职业,业务员在联系客户、引导客户看房的时候也在付出劳动和心血,然而,在服务的过程中,却被不诚信的客户和房东欺骗,导致自己的劳动付诸东流,为此,还要承受心理上的压力。

  三、相关的法律规定是怎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六十五条:委托人在接受中介人的服务后,利用中介人提供的交易机会或者媒介服务,绕开中介人直接订立合同的,应当向中介人支付报酬。

  综上所述,跳单指的是被委托人已经物色好第三人时,委托人直接与第三人签订合同,而直接跳过被委托人,导致被委托人无法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您整理的什么是跳单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谢谢您的阅读。如果还有什么不理解或者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咨询找法网律师,他们会给您专业的建议。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小孩跳三羊,跳方骨折,对方有责任吗
责任承担需要结合双方过错来定,若两人以上没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但其分别实施的数个行为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应当根据过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担相应的
仙人跳未满十八岁判刑多少年,仙人跳有案底判刑多少年。。
未成年人犯罪量刑应适用刑法,刑法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
小区居民自发跳广场午,如发生摔倒受伤,其它跳广场午的人有责任吗
对他人进行人身伤害的,若构成轻伤或轻伤以上伤情,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若不构成轻伤的则依法承担侵权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即可。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神仙跳案如何判断刑罚?
您好,委托专业律师担任辩护人,会见当事人了解情况,根据具体案情做出判断
在网上被骗了钱,我可以报警不让父母知道吗?
遭遇网络诈骗,建议到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举报诈骗行为或者拨打110及到当地派出所报警,对方的行为涉嫌诈骗罪。
如果我在qq上被网络骗了20元怎么办?
建议立即报警,如果公安机关立案调查,有可能把钱追回来。
群里面是有70个人里面是接单的这种,有的是几十就在抖音充几十抽到几百就在抖音充也随着在抖音充的钱越来
尽快向当地的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你所收集的所有证据。他们可能会开展调查,并帮助你追回损失。
被转转平台骗了
=被骗及时拨打110,警察帮助追回,平台客服是没有执法权利,不处理被骗追回事务的,只对平台内部规则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