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死亡赔偿标准是多少

更新时间:2022-09-29 18:20:33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醉酒死亡赔偿标准是丧葬费和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死亡赔偿金,其中丧葬费是根据法院所在地的职工月平均工资的六个月总额,而死亡赔偿金是按照法院所在地人均收入计算。
醉酒死亡赔偿标准是多少

  一、醉酒死亡赔偿标准是多少

  醉酒死亡赔偿标准如下:

  1.丧葬费,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

  2.被扶养人生活费,根据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计算;

  3.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

  二、醉酒驾车的处罚结果

  新道路交通安全法将喝酒驾车分为酒后驾车和醉酒驾车两个档次,并且对驾驶营运机动车的驾驶员加重处罚: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经教育不改者,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驾照;找法网提醒您,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三、交通事故伤残评定

  1.检验、鉴定、评估机构、人员接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派、委托或者当事人委托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检验、鉴定、评估。检验、鉴定、评估结果确定后,应当出具书面结论,由检验、鉴定、评估人签名并加盖机构印章。

  2.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检验、鉴定结果后二日内将检验、鉴定结论复印件交当事人。

  3.当事人对自行委托的检验、鉴定、评估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在接到检验、鉴定、评估结论后三日内另行委托检验、鉴定、评估,并告知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备案。

  4.申请重新检验、鉴定、评估以一次为限。

  5.评定书。评定人评定结束后,应制作评定书并签名。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单位饮酒死亡赔偿标准
处理单位饮酒死亡赔偿:1. 协商,双方直接沟通达成赔偿协议;2. 调解,邀请第三方协助达成协议;3. 诉讼,向法院起诉并按判决执行。各方式具体操作不同,需根据实
2024喝酒致人死亡赔偿标准是什么
一、喝酒死亡赔偿金标准是什么 1. 喝酒死亡赔偿金标准包括: (1)丧葬费,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 (2)被扶养人生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2023年醉酒死亡赔偿标准是多少?
一、醉酒驾驶致人死亡赔偿的标准是什么 1、醉酒驾驶致人死亡赔偿的标准如下: (1)丧葬费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 (2
喝酒致人死亡的赔偿标准是多少
喝酒死亡赔偿涉及死亡赔偿金和丧葬费,主要标准如下: 1. 死亡赔偿金:根据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
民事喝酒死亡赔偿标准
一、喝酒死亡赔偿金标准是什么 1. 喝酒死亡赔偿金标准包括: (1)丧葬费,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 (2)被扶养人生
2023民事喝酒死亡赔偿标准
一、喝酒死亡赔偿金标准是什么 1. 喝酒死亡赔偿金标准包括: (1)丧葬费,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 (2)被扶养人生
一起喝酒摔伤赔偿标准
一起喝酒摔伤,如果一起喝酒的人对事故发生存在过错的,则需要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具体赔偿范围包括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如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
自己酒驾死亡赔偿标准是什么
一、醉酒驾驶致人死亡赔偿的标准是什么 1、醉酒驾驶致人死亡赔偿的标准如下: (1)丧葬费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 (2
醉酒驾驶造成人员死亡的赔偿标准是什么?
醉酒驾驶致人重伤的赔偿标准,是根据当地制定的标准、以及实际情况决定。 一般情况下,醉酒驾驶致人重伤的赔偿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护理费、残疾者生活补
酒后驾驶造成人员死亡的赔偿标准是多少?
酒后驾车撞死人赔偿标准为:死亡赔偿金为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