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告一个人侵犯名誉

更新时间:2021-12-01 19:10:37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当我们的利益收到侵害的时候不要唯唯诺诺的,也不要置之不理。因为往往一味的退缩会让坏人得寸进尺,最终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伤害和麻烦。那么,如何告一个人侵犯名誉下面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一一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何告一个人侵犯名誉

一、如何告一个人侵犯名誉

告一个人侵犯名誉可以先报警,但一定要留下证据,否则空口无凭,派出所也不知道怎样处理。另外,派出所不一定会立案。

被诽谤后,可以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如果协商不成,可以直接报警处理,情节较轻的,由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处以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予以刑事拘留。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情节严重的,你可以提刑事自诉,追究对方的刑事责任。

二、侵害名誉权立案标准有哪些

(一)行为人实施了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且被第三人了解的。一般侵权人的侵权行为主要是侮辱、诽谤等。

(二)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故意或是恶意,即在主观上存在有过错。

(三)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对象,即被侵害对象,需要是具体的自然人或者法人。

(四)行为人的侵权行为给受害人造成了名誉上的严重损害,受害人因此而收到了不公正的社会压力、精神上的折磨、心理上的负担以及创伤等后果。当然,这种后果应当是实在的,而不能仅仅是受害人主观上的感受,具体而言如社会地位的降低、因此被公司解雇等等。

三、民法典侵犯他人名誉权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一)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可以书面或者口头方式进行,内容须事先经人民法院审查。

(二)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范围,一般应与侵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的范围相当。

(三)公民、法人因名誉权受到侵害要求赔偿的,侵权人应该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公民并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要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给与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的后果等情况酌定。

《民法典》

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名誉权】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大家介绍如何告一个人侵犯名誉这个问题相关知识。告一个人侵犯名誉可以先报警,但一定要留下证据,否则空口无凭,派出所也不知道怎样处理。另外,派出所不一定会立案。若大家有什么不了解的亦或是有其他疑问的可以咨询找法网的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头条有投诉说,侵犯名誉权如何处理?
被人诽谤侵犯了名誉权,可以收集证据后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停止侵权,同时赔偿损失。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如果名誉权被侵犯应该如何处理
名誉权被侵犯,常见处理方式包括协商、调解、诉讼等。选择时需考虑侵权严重程度、证据充分性、个人意愿和成本等因素。轻微侵权可尝试协商或调解,严重或复杂的案件则建议通
头条有投诉说,侵犯名誉权如何处理?
被人诽谤侵犯了名誉权,可以收集证据后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停止侵权,同时赔偿损失。
如何认定侵犯了名誉权
认定侵犯名誉权,常见处理方式包括协商、调解、诉讼等。选择时需考虑侵权严重程度、证据充分性、个人意愿及成本效益等因素。轻微侵权可尝试协商或调解,严重或复杂情况则建
如何准确界定是否构成名誉权侵犯
侵犯名誉权的认定标准如下: 1. 必须有损害事实的存在; 2. 行为具有违法性; 3. 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4. 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有过错是
侵犯公民名誉权如何处理
侵犯名誉权处理方式如下: 1、公民的名誉权受到侵害可以要求侵权人终止侵权行为; 2、公开赔礼道歉,公开消除侵权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恢复名誉; 3、要求侵权人赔
关于如何就他人侵犯名誉权提起法律诉讼
侵犯名誉权的诉讼,当事人起诉要得到法院的审理,就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 原告要具有合法资格,即原告必须是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且因自己
如果名誉权被侵犯要如何处理
名誉权侵权一般处理如下:可以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和赔偿损失,若侵权人拒不处理则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侵权之诉,通过法律途径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利。起诉必须符合
被侵犯名誉权的如何认定
侵害名誉权构成要件包括: 1. 有受害人名誉被损害的事实; 2. 行为人的侵害行为具有指向性; 3. 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4. 行为人主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