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他人名誉权违法吗

更新时间:2021-05-06 14:47:33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大家都知道侵犯他人的名誉权属于违法行为,侵权人往往是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的。但是在要求侵权人承担责任之前,我们需要认定侵权人的行为有没有构成侵犯名誉权。那么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有哪些?今天,找法网小编就为您整理了“侵犯他人名誉权违法吗”的相关法律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侵犯他人名誉权违法吗

一、侵犯他人名誉权违法吗

传播他人隐私侵犯名誉权会犯法,属于违法行为。

名誉权对于我们当事人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但也必须要有合法的条件构成那么才能更好的进行处理。

1、即行为人明知事实虚假或对事实抱有深切怀疑,却仍然不计后果地予以轻率发表,并非是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失。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或应该预见到行为会损害他人的名誉,但由于自信或放任了这种行为。

2、行为人客观上有捏造事实或散布虚假事实,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侮辱或诽谤他人,以及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损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3、受害人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

二、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有哪些

(一)侮辱
侮辱是指故意通过言语、文字或者行为举止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行为的主观状态应当是故意,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行为举止,也可以使上述集中方式的混合。《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禁止用侮辱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二)诽谤

诽谤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散布有关他人的虚假事实,导致他人名誉降低或者毁损的行为。诽谤的主观状态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其他任何使虚假事实散布开来的方式。《民法典》第规定,禁止用诽谤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三)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

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做的报道,其报道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其报道失实,或者前述文书和职权行为已公开纠正或拒绝更正报道,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因提供新闻材料引起的名誉纠纷,认定是否构成侵权,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

1、主动提供新闻材料,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2、因被动采访而提供新闻材料,且未经提供者同意公开,新闻单位擅自发表,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对提供者一般不应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虽系被动提供新闻材料,但发表时得到提供者同意或者默许的,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三、侵犯名誉权要承担什么责

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可以责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可以书面或者口头方式进行,内容须事先经人民法院审查。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范围,一般应与侵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的范围相当。同时,公民、法人因名誉权受到侵害要求赔偿的,侵权人应该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公民一并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要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给与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的后果等情况酌定。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大家解答的关于侵犯他人名誉权违法吗的问题的相关法律知识内容了,综上所述呢,我们可以了解到可以起诉,公民、法人因名誉权受到侵害要求赔偿的,侵权人应该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的,欢迎咨询找法网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他人侵犯我的隐私权,犯法吗?
你好!视情节和后果而定
他人侵犯名誉权
依据事实 证据诉讼处理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侵犯他人名誉权
仅告诉你父母,不外传,不构成侵权。
侵犯他人名誉权
可告诉家人,但不要向外流传。
我被网络侮辱,能报警吗?
你好!建议及时报警处理
别人以我的名义骂人有什么罪?
你好,可以报警处理,是否构成犯罪要结合具体情况
对方微信辱骂恐吓怎么报警?
视具体情况而定,收到威胁恐吓的骚扰短信,情节较严重,当事人可以报警处理,由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处以拘留等行政处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别人说我还是你妈呢和骂我说滚你妈的可以起诉吗
被人谩骂,攻击,可以起诉的。起诉方法如下:1.取证,可以把辱骂言语记录下来,比如录音什么的。2.咨询,向律师咨询相关的问题。3.决定上诉,到法院起诉。法律依据:
收集了若干人(不超过6人)交叉评价意见,最终对受害人做出最终评价结论“合作态度为0分”,并在企业内部
法律分析:诽谤罪情节严重的认定,一般是看手段和影响。比如在网络上诽谤的,如果同一信息被转发五百次,或者造成受害人自杀、精神异常的,可以认定为情节严重。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