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嫖娼染艾滋自杀,教唆者构成犯罪吗。是不是犯了过失致人死亡罪

更新时间:2018-09-06 04:29:15
问题描述:
少年嫖娼染艾滋自杀,教唆者构成犯罪吗。是不是犯了过失致人死亡罪
承诺:保障您的权益,解决您的疑惑,我们的律师为您提供专业服务,5分钟内响应
立即咨询
3位律师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 找法网咨询顾问
    已帮助975419 人 · 响应时间 平均3分钟内
    咨询我
    违法和犯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违法是指一切违反国家的宪法、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其外延极为广泛。而犯罪则必须符合我国《刑法》关于犯罪的规定,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
    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
    第二,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也就是说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同时是触犯《刑法》规定的行为,才构成犯罪。
    第三,犯罪必须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只有应受刑罚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
    上述特征是确定任何一种犯罪必须具备的缺一不可的条件。
    《刑法》同时还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就说明,行为的情节和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是区分违法和犯罪的界限。
    2018-09-06 04:22:34
    点赞
  • 平台特邀律师推荐
    已帮助898983 人 · 响应时间 平均1分钟内
    咨询我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如何认定的?
    本罪与故意杀人罪的界限
    根据司法实践经验,区别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应注重:
    1、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
    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是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但凭借一定的自认为能够避免他人死亡的结果发生的因素,如行为人自身能力方面的技术、经验、知识、体力等因素,或他人的行为预防措施,以及客观条件或自然力方面的有利因素等,轻信他人死亡的结果不会发生,以致他人死亡的结果最终发生了。间接故意杀人,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但对这种结果的发生采取听之任之、有意放任的态度,从而导致他人死亡的行为,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的相似点在于:两者都发生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行为人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且都不希望这种结果发生。两者的显著区别在于:第一,在认识因素上,对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主观估计不同。二者虽然都是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使他人死亡,但间接故意杀人中行为人对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并未发生错误的认识和估计,因而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即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情况下,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结果之间并未发生错误,主观与客观是一致的;而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中,行为人和主观上认为,由于他的出身能力、技术、经验利及些外部条件,实施行为时,他人死亡的结果可以避免,即对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客观事实发生了错误认识,在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情况下,其主观与客观是不一致的。
    第二,在意志因素上有重要区别。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中的行为人虽然都不希望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但深入考察,二者对他人死亡结果的态度是有明显差别的。间接故意杀人的行为虽然不希望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但是对于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并不持有反对态度,而是听之任之。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罪中,行为人不仅不希望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同时也不放任这结果发生,而是希望这种结果不要发生,希望避免这种结果发生,即排斥、反对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在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结果情况下、行为人仍然相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并因而实施了该种行为,
    2、过失致人死亡罪同“误杀”的故意杀人行为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构成要求的是行为人对其行为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存有过失心理态度。在司法实践中,不应将行为人在故意杀人中因打击错误误杀其“针对对象”(即行为人追求的杀害对象)以外之人的行为认定为过失的致人死亡罪。
    3、不作为致人死亡行为的定性
    不作为致人死亡不仅可以成立故意杀人罪,而且也可以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区分这两者的关键在于,行为人对其不作为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结果是否具有故意心态,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在司法实践中,尤其要注意这样一种情况,即:行为人先前意外地或过失地导致了他人死亡的危险,行为人能抢救而不抢救,放任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对行为人不应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定性,更不能认为是意外事件而认定行为人无罪,而应对其以间接故意杀人罪追究刑事责任。其次,再从犯罪客观方面来看,出于被告人的伤害行为造成了被害人可能死亡的危险状态时,被告人就负有防止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特定义务,但他基于上述心理因素,不仅不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反而一声不吭甚至一走了之,从而导致了被害人因贻误抢救时间而死亡。
    4、过失致人死亡后,行为人为逃避罪责又将尸体误为活人加以“杀害”以灭口的行为,不应只定过失致人死亡罪或故意杀人罪一罪,而应对行为人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和故意杀人罪
    (对象不能犯未遂)定罪,实行数罪并罚。
    2018-09-06 04:25:30
    点赞
  • 其它综合律师团队推荐
    已帮助1177499 人 · 响应时间 平均1分钟内
    咨询我
    过失致人死亡罪最高可判7年;依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罪属于过失犯罪,是指由于过失导致他人死亡后果的行为。
    过失致人死亡,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致人死亡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前者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造成他人死亡。
    后者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其行为可能会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但由于轻信能够避免以致造成他人死亡。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过失,而是由于其他无法预见的原因导致他人死亡的,属于意外事件,行为人不负任何刑事责任。
    2018-09-06 04:29:15
    点赞
  • 专业本地律师团队 · 7x24小时在线服务
    咨询我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在线解答
  • 描述问题
  • 接入律师
  • 问题解决率99%
立即咨询
当前已有 3456 位用户正在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是否已经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经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执法人员有罪吗?是否已经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行为人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已经预见到而轻信能够避免造成的他人死亡,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
全部4个答案 >
888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还是过失致人死亡罪?局长不同意翻脸,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或过失致人死亡罪?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构成要件: (一)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二)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表现是: 1、行为人具有致人死亡的行为; 2、客观上必须发生
全部4个答案 >
888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但并无什么交往。请问这种情况我朋友属于过失致人死亡罪还是故意伤人致死罪,可以取保候审吗?
1、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没有违反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或者具有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的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在解除取保候审的同时,公安机关应当将保证金如数退
全部3个答案 >
888 人咨询过
去咨询
过失致人死亡罪为什么是结果犯
你好,报警了吗?站在什么情况?
全部3个答案 >
888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是否是过失致人死亡罪?
意外事件,不构成过失致人死亡。
全部3个答案 >
888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
可以,点击我的头像联系
全部4个答案 >
888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是否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这要从梁某对王某的病史是否了解来判定是否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了解,则构成;不了解,则仅构成民事侵权。
全部4个答案 >
888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律师解答动态
刚刚
王永杰律师
近期帮助 369 人
你好请问我把我的余额宝总金额截图给骗子了他会盗我的资产吗
5分钟前
靳双权律师
近期帮助 13415 人
宅基地民事纠纷案接吗?
7分钟前
沈阳中盾所律师
近期帮助 22589 人
你好。孩子签订抖音直播。一天没去干。要赔偿(5万)
7分钟前
沈阳中盾所律师
近期帮助 22589 人
省高院载定公司属被挂靠单位承担连带责任的裁定未撤销被中院重审改判为当事人诉请承担连带责任无法律依据,
8分钟前
沈阳中盾所律师
近期帮助 22589 人
我有个朋友自已跳到另一个朋友身上,两人都摔倒了,跳的那个人腿受伤了。另一个人需要陪负医药费吗
10分钟前
朱银芝律师
近期帮助 25379 人
婚姻从续期,家庭暴力,施暴方订下保证书,但不是施暴方自己书写的内容,保证书没有写身份证
13分钟前
高宏图律师
近期帮助 32883 人
您好律师,我想咨询一下,房子是未成年儿子的,但是我和他妈妈已经离婚,抚养权是我,我可以卖这套房子吗?
16分钟前
王宁刚律师
近期帮助 8152 人
房屋抵押贷款,现在已经逾期1个月了,暂时还不上。该怎么处理呢?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