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役地转让对地役权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1-02-19 15:39:39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有时候,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可能需要借用到隔壁的土地,为了方便一般都会设立地役权,但在使用该权利的过程中,可能会将需役地转让出去。那么需役地转让对地役权的影响有哪些呢?接下来就由找法网小编为大家一一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需役地转让对地役权的影响

一、需役地转让对地役权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八十二条规定,需役地以及需役地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部分转让时,转让部分涉及地役权的,受让人同时享有地役权。

二、地役权的内容

1、通行地役权即以在他人土地上通行以便到达自己土地为目的的地役权

2、有关水的地役权 具体包括:

(1)取水或汲水地役权,即为了需役地的便利在供役地上取水或汲水的权利;

(2)导水地役权,即利用管道或沟渠经过供役地把水导入需役地的权利;

(3)排水地役权,即把生活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排入供役地或经过供役地排向他处的权利。

3、眺望地役权 即为了确保在自己的土地或建筑物中能够眺望风景,约定供役地的物权人不得建造或种植超过一定高度的建筑物或竹木的权利。

4、采光地役权 即为了改善自己的土地或建筑物的采光效果,约定供役地的物权人在一定的区域不得建造建筑物或种植竹木,或者建筑物、竹木不得超出一定高度的权利。

5、支撑地役权 即利用他人已经建成的墙壁搭建房屋或其他地上定着物的权利,设立此种地役权往往为了节省建筑成本或为了扩大房屋的使用面积。

6、放牧地役权 即按照约定在供役地上放牧牛、马、驴等牲畜的地役权。

7、建造附属设施或安设临时附着物的地役权 需役地的物权人为了更好地利用自己的土地或建筑物,可以与供役地的物权人协商,支付一定的对价,取得一项在供役地上建造建筑物之附属设施或安设临时附着物的役权。

8、排污地役权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尽管其营业可能已经获得环保部门的行政许可,但此种排污行为客观上会给相邻不动产的利用造成损害或不便,企业可以与相邻不动产物权人订立契约,支付对价,获得一项排污地役权。

三、地役权的特征

地役权有以下特征:

1、 地役权是存在于他人不动产上的物权。

2、 地役权具有从属性,地役权虽是一种独立的权利,但它是以需役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存在为前提的,不能离开需役地而存在。其从属性表现在:地役权从属于需役地所有权或使用权,不得与需役地分离而单独让与。地役权不得从需役地分离出来而成为其他权利的标的。

3、 地役权具有不可分性,即地役权为不可分割的权利。其不可分性表现在:在需役地被分割时,地役权为分割后的各部分的利益仍然存在。不过,如果地役权的行使按其性质只关系到需役地的一部分的,则分割后地役权仅在该部分存在。在供役地被分割时,地役权就分割后的各部分仍然存在。但地役权的行使按其性质只关系到供役地的一部分的,则分割后地役权仅在该部分有效。

4、地役权是为需役地的便利根据合同约定而设定的物权。

5、地役权的享有和行使并非均以对土地的占有为要件,如眺望地役权,其享有和行使即无须占有供役地,此点有别于其他用益物权。

以上就是由找法网小编整理收集的关于需役地转让对地役权的影响的信息,由上可知,需役地以及需役地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部分转让时,转让部分涉及地役权的,受让人同时享有地役权。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的,欢迎咨询找法网的律师,他们会给您专业的建议。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影响土地使用
你可以到国土资源局 举报 详情来电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离婚协议中房产归女方(今后归孩子),影响过户吗?
你好,你的问题不是很明确,你可电话咨询我.
还可以转让吗?有影响吗
建议慎重,并积极应诉,可以委托律师处理。
怎么解决?哪个部门负责?
你好,建议协商解决。合理规划
农村宅基地拆迁怎样确权
法律分析:农村宅基地确权的步骤如下: 第 一、由宅基地的使用权人,也就是现在在使用宅基地的人,领取由当地的土地管理部门印发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申报登记表》。 第
风力发电应该培农民小麦每亩多少钱计算
需要结合当地补偿政策确定
你好,我亲戚家的地皮,由我们来盖房子,这协议应该怎么写
法律分析:协议应当给予双方自愿平等的原则,写明双方的基本信息,放弃房产的具体信息,包括位置、所有权等,写明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并签字盖章注明日期。法律依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