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可以贷款吗

更新时间:2021-03-16 17:36:21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宅基地作为用益物权具有使用和收益的权能,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是进一步扩大其用益权能,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很多人都会有疑问,宅基地上的房屋可以贷款吗?宅基地可以单独贷款吗?以下就请跟着找法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宅基地可以贷款吗

  一、宅基地可以贷款吗

  根据《民法典》第三百九十九条的规定,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土地的使用权不可以进行抵押。在我国农村范围内,宅基地的管理实行的是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制度,宅基地的所有权归集体享有,公民个人只能拥有宅基地的使用权,所以宅基地不能申请贷款,不过宅基地上的房子属于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可以用于申请抵押贷款。

  二、宅基地使用权如何审批

  1、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的农户以户为单位向所在村民小组提出宅基地和建房的书面申请。

  2、村民小组收到申请后提交村民小组会议讨论,并将申请理由和宅基地的具体情况在本小组范围内公示。

  3、村民小组将农户申请、村民小组会议记录等材料交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审查。

  4、审查通过后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签署意见,报送乡镇政府。

  5、由乡镇政府对农民宅基地申请进行审批,出具农村宅基地批准书,并及时将审批情况报县级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备案。

  6、经批准用地建房的农户在开工前向乡镇政府申请划定宅基地用地范围,乡镇政府及时组织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到现场进行开工查验。

  7、农户建房完工后,乡镇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验收,并出具农村宅基地和建房验收意见表。

  8、通过验收的农户可向不动产登记部门申请不动产登记。

  三、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政策变化

  以往的政策与法律强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不可转让性,根本出发点在于稳定土地管理秩序,保护农村土地资源,保障农民的居住权。现在国家关于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政策发生了变化,国家鼓励村集体和农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依法依规发展农家乐、民宿和乡村旅游。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要全部用于农业农村。目前,各地都在探索宅基地转让的示范合同,引导规范转让行为,转让合同生效后,应及时办理宅基地使用权变更手续。

  以上是找法网小编对“宅基地可以贷款吗?”这个问题的简单解答。根据目前法律的规定,宅基地是不能进行贷款的,但或许以后的立法也会发生变化。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若您还有什么法律疑问,建议咨询找法网的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老家四川有一10多万的房产证,在深圳上班,但没有工资证明哪些,也没银行流水,请问要怎么样才能贷款
购房贷款,目前审查较严,如果贷款数额不多,可能能够审查通过。如果不能提供工资证明或银行流水,贷款数额又超过10万,估计比较困难。如果属于其他性质的贷款,可能性又
白条逾期三天有什么影响
白条逾期三天,处理方式包括立即还款、与债权人协商延期还款或分期还款。选择方式时,应考虑个人经济状况、逾期天数和债权人要求。若经济状况允许,建议立即还款;若困难,
贷款做过渡户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担保责任,一般视为偿还责任
你可以问一下银行三年期贷款的利率
法律分析:不同银行的贷款利率有所不同,也可能一致。以央行为例:短期贷款:6个月(含),贷款利率为4.35个月至一年(含),贷款利率为4.35中长期贷款:一年至三
贷了2500元分6个月一个月还675加一个月利息100元
提前还款是否需要支付剩余利息,取决于贷款合同中的约定。一般来说,等额本息贷款提前还款,可能需要支付剩余利息作为违约金。而等额本金贷款提前还款,由于每月还款本金不
房贷要是逾期22天会不会被起诉
房贷逾期22天,处理方式多样。一般可选择与银行协商延期还款、支付逾期罚息或寻求法律援助。具体选择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和贷款合同约定。建议尽早与银行沟通,避免长期逾
我朋友在银行贷款,他说要紧急联系人但是要我的身份证号码和银行卡号是怎么回事
在不同情况下,处理方式的具体操作如下:1.若银行要求合理,提供必要信息,但需确保信息安全;2.若信息要求异常,可向银行提出质疑,要求合理解释;3.若怀疑信息泄露
我朋友说在银行贷款,但是他要紧急联系人,但是还要我的银行卡号和身份证号码是怎么回事
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常见的方式有拒绝提供个人信息、咨询银行或法律专业人士、报警等。选择不同处理方式时,应综合考虑风险程度、个人权益和法律规定。若感觉风险较高或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