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审案件可以抗辩诉讼时效吗

更新时间:2021-06-22 10:21:46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再审是一项重要的诉讼程序制度,是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审是为纠正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错误判决、裁定,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重新进行的审理。那么再审案件可以抗辩诉讼时效吗?以下由找法网小编为大家具体解答,希望能对您有帮助。
再审案件可以抗辩诉讼时效吗

一、再审案件可以抗辩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抗辩是指当事人行使诉讼时效抗辩权的法律行为。即对已进入诉讼阶段,对对方当事人违反有关“诉讼时效”相关规定,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诉讼时效抗辩”,请求驳回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且当事人在一审期间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在二审期间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基于新的证据能够证明对方当事人的请求权已过诉讼时效期间的情形除外。

诉讼时效制度作为民商法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其立法目的旨在督促权利人行使权利,其实质并非否定权利的合法存在和行使,而是禁止权利的滥用,以维护社会交易秩序的稳定,进而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诉讼时效制度更不应成为义务人逃避债务的工具,随意否定权利本身,也违反依法依约履行义务的诚实信用原则。我国法律对此也有明确规定,诉讼时效的抗辩权应当在一审中提出,二审提出的,不予支持。

从诉讼程序机制的构建来看,其实质蕴涵着通过构筑正当程序以保证私权争议获得公正裁判的诉讼理念。如果任由义务人在任何审理阶段均可行使诉讼时效抗辩权,则将出现法院无法在一审审理阶段固定诉争焦点,无法有效发挥一审事实审的功能,使审级制度的功能性设计流于形式,产生损害司法程序的安定性、司法裁判的权威性、社会秩序的稳定性等问题。

二、申请再审的条件

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当事人的申请事由应符合下列情形:

1、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2、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

3、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

4、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

5、对审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

6、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7、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

8、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

9、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

10、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

11、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

12、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13、审判人员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三、法院不予支持的诉讼时效

根据相关规定,当事人可以对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但对下列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1、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权;

2、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

3、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请求权;

4、其他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的债权请求权。

对方当事人违反诉讼时效相关规定的,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诉讼时效抗辩,请求驳回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整理的对“再审案件可以抗辩诉讼时效吗”的解答以及其他相关法律知识。如果还有其他法律问题的,欢迎上找法网在线法律咨询平台,在线律师会为大家进行专业的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被告以诉讼时效抗辩,被告可以以过了诉讼时效抗辩吗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权利人丧失胜诉权,但仍享有起诉权。 权利人因此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以国家强制力强制义务人以实现自己的实体权利的权利,即实体意义上的诉权,但并不因此
诉讼时效抗辩名词解释
超过诉讼时效,丧失胜诉权。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行政诉讼案件的诉讼时效
可要求民政确认婚姻无效,由民政收回结婚证. 如民政不同意如此办理,才可提起行政诉讼
高院受理再审申请后,最长多少天应当结案!
根据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一条的规定,民事申请再审案件的审查期限为3个月。
派出所给人乱安罪,该找谁
具体涉嫌什么罪名?你可以把情况给我讲,我可为你提供法律帮助
农田道路被别人故意毁坏并侵占
法律分析:强行霸占土地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等责任。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