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告死亡的条件

更新时间:2022-05-07 15:55:31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宣告死亡的条件主要包括了三种情形,受宣告人处于下落不明的状态,且失踪达到了四年;受宣告人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且已失踪达到两年;受宣告人处于下落不明的状态且能够证明无生还可能的。宣告死亡会产生与自然死亡相同的法律效果。
宣告死亡的条件

  一、宣告死亡的条件

  宣告死亡是指自然人离开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自然人一经宣告死亡,就会产生同正常死亡相同的法律效果。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宣告死亡的条件有哪些。

  1、自然人失踪的事实。指受宣告人离开住所或居所没有任何音讯,处于生死不明状态。

  2、失踪达到法定期间。即失踪人下落不明状态持续存在达到了法律规定的期间。普通期间为4年,从自然人音讯消失之次日起计算,因战争而下落不明的,则从战争结束之日起计算。特殊期间为2年,该期间仅适用于因意外事故造成的自然人下落不明的情况,如飞机失事等,如能证明失踪人不可能生还的,不受两年的期限限制。

  二、宣告死亡的法律后果

  宣告死亡与自然死亡的法律后果相同,比如单位除名、户口注销、继承开始、配偶可以再婚等等。

  三、宣告死亡的程序

  1、申请人应向下落不明人住所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提出;如果住所地与居所地不一致,则由最后居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2、利害关系人应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下落不明人死亡,必须是书面形式,不能以口头形式提出。

  3、申请书应当写明公民下落不明的事实、时间和请求,并附有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出具的关于该公民下落不明的书面证明。

  以上是找法网小编整理的关于宣告死亡的条件的具体内容,阅读文章可知被宣告死亡需要符合两个条件,一个是事实上失踪了,比如因为意外、战争、飞机失联等原因;另一个失踪的时间满足4年时间,如果是战争时消失的,就从战争结束时开始计算。如果还有什么不理解或者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咨询找法网律师,他们会给您专业的建议。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宣告死亡的条件是什么
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死亡:  (一)下落不明满四年的;  (二)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二年的。  战争期间下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前夫的父母不愿意宣告死亡,我能否以女儿的名义在法院宣告死亡,该怎么办?
你所说的很难办理,只能等到你的女儿成年可以才能办理。
在丈夫失踪多年后妻子是否可以不申请宣告丈夫死亡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申请
诉讼离婚案,一般在被告住所地起诉。法院是否准予离婚掌握的尺度“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具
精神损失费有上限吗
对于精神损失费的标准,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只规定了考量的因素,具体的数额还是由法官裁量,考量的因素包括着这几个: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人的手段;被害人实际遭受的
您好请问,工地工伤责任划分标准是怎样的
工地工伤责任划分,关键是要区分伤亡事故是过失还是故意行为所致。若伤亡事故是过失行为所致的,劳动者不需要承担责任,用人单位交纳社会保险的,享受保险待遇。但若是故意
在工地吃饭的路上摔得很严重,算工伤吗?
上班期间去吃饭受伤能否认定为工伤需要视情况而定,如果属于正常的、合理的生理需要,是为了实现工作效率所必要的生理活动可以认定为工伤,如果属于其余情况不认定为工伤。
请问一下,视同工伤的意思是什么?
法律分析:认定工伤视同工伤的区别主要在于适用范围的不同。视同工伤,即视为工伤对待。工伤其原意为因工作原因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情形,而根据规定对部分非因工作原
咨询收费吗?我想问一下老板拖延工伤,不除理怎么办。
你好,如果老板故意拖欠工资可以这样做1、最简单的方法是电话投诉到当地劳动执法监察大队,他们会依据法律依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依法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并责令
手受伤了休息一个月有工伤吗
您好,您具体遇到了哪方面的法律问题。
老人67岁,送到湘西州医院,因本身无医保,手术各种费用30万,期间工地有以借支形式付款2万。
可以先去当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的工伤科做工伤鉴定之后去医院治疗,保留医疗单据和相关证据,之后可以委托律师起诉处理,要求对方承担赔偿责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