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得利返还民法典规定的诉讼时效是多久

更新时间:2022-02-10 07:20:41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在这个社会中总有些整天无所事事,就想着投机倒把的人,而他们的收入基本上都是靠不当得利的方式获得的,都是通过损害他人或者触犯法律的方式获得的,像这种情况是可以诉讼的,那么不当得利返还民法典规定的诉讼时效是多久?下面就由找法网小编为你介绍相关内容。
不当得利返还民法典规定的诉讼时效是多久

  一、不当得利返还民法典规定的诉讼时效是多久

  不当得利返还纠纷的诉讼时效是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条 【普通诉讼时效、最长权利保护期间】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二、利益获得方返还不当得利的范围

  受善意还是恶意的影响。

  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受益人为善意,即在取得利益时不知道没有合法根据其返还利益的范围以利益存在的部分为限,如果利益已经不存在,则不负返还义务。所谓现存部分,不应该只限于原物或原物的固有形态,如形态已改变,其财产价值仍存在或可代偿,仍属于尚存部分。

  (二)受益人是恶意,即在取得利益时明知道没有合法根据,其返还利益的范围应是受益人取得利益时的数额,即使该利益在返还时已经减少甚至不复存在也不能免除其返还义务。

  (三)受益方在取得利益时为善意、嗣后为恶意的,其返还范围应以恶意开始时存在的利益为准。

  三、返还不当利益请求权的标的的范围依其受利益是否善意而不同

  (一)受益人为善意的。即受益人于取得利益时不知道自己取得利益无合法的根据。于此情况下,若受损人的损失大于受益人取得的利益,即受益人返还的利益仅以现存利益为限。利益已不存在时,受益人不负返还义务。受益人受有的利益大于受损人的损失时,受益人返还的利益范围以受损人受到的损失为准。

  (二)受益人恶意的。即受益人知情,受益人于受有利益时知道其取得利益是没有合法根据的。于此情形下,受益人应当返还其所取得的全部利益,即使其利益不存在,也应负责返还。若受益人所得到的利益少于受损人的损失时,受益人除返还其所取得的全部实际利益外,还须就其损失与得利的差额另行赔偿。

  (三)受益人于取得利益时是善意的而后为恶意的利益返还,范围应以恶意开始时的利益范围为准。

  以上就是由找法网小编整理收集的关于不当得利返还诉讼时效的相关信息,由上可知,不当得利的诉讼时效为三年,自受害人知道自己的权益被侵害时开始计算。希望小编的解答能帮助到您,帮您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利。如果您还有什么其他法律问题需要咨询,可以联系我们找法网平台的专业律师,找法网将为您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不当得利诉讼时效多长?不是规定20年吗?
《民法总则》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为3年。所以不当得利的诉讼时效一般为3年。《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
借款的诉讼时效是多久
你好,借款到期之日起三年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经济纠纷的诉讼时效是多久
必须在三年以内起诉解决,
不当得利诉讼时效是几年
三年必要时可以委托我作为代理律师出面办理此案以最大限度维护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我把房产抵押给私人贷款,被起诉了怎么办?
建议与银行制定还款计划,及时还款,避免影响个人征信
如果法院没通知,造成担保数额继续增加的,增加不分应由谁承担?
看担保合同约定,若约定为一般担保,则承担一般担保责任,若未连带担保,则承担连带担保责任。
然后被卖掉了,我该怎么办?
你好,可以起诉要求对方赔偿
后面因坐牢没还,现在担保人向法院冻结了我工资,我该怎么办
法律分析:这得视情况而定,你被人在法院起诉,要看具体事由。比如是经济纠纷,你败诉后要给对方支付钱款。你无正当法定认可的各种理由还拒不支付的,那对方可以申请进行强
抵押车被寄卖行卖了能追回吗?
追回自己的抵押车方式如下:如果借款人为了提供担保而把自己的车抵押给担保公司,且不按期还款导致车被卖的,要想追回车就要先还清借款并解除抵押手续根据《民法典》第四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