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不给买医保合法吗

更新时间:2020-05-27 17:59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国家为了加大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制定了一些列的法规政策,比如说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等。职工参加社会保险、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有时会被用人单位给侵害;往往用人单位并没有给职工购买完善的保险。那么,单位不给买医保合法吗?

  一、单位不给买医保合法吗

  1、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2、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有权查询缴费记录、个人权益记录,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咨询等相关服务。个人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有权监督本单位为其缴费情况

单位不给买医保合法吗

  3、职工应当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按照国家规定共同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二、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几种医疗费用

  1、应当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的;

  2、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的;

  3、应当由公共卫生负担的;

  4、在境外就医的。

  医疗费用依法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第三人不支付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单位不给买医保是不合法的,我国社会保险法明文规定,职工应当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按照国家规定共同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医保是在职职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益,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剥夺。单位不给买医保的,职工可以向劳动部门投诉,或者直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然后,可以再向人民法院起诉。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公司没有给买社保合法吗
这个情况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试用期不买社保合法吗?
试用期也要缴纳社保,如果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律师在吗?用人单位不给劳动者买保险合法吗?
社会保险对劳动者提供的是基本生活保障,只要劳动者符合享受社会保险的条件,即或者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或者已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即可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单位社保不买医保是违法吗
社会保险属于强制性保险。所谓强制性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劳动者个人和所在单位都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参加。
酒店没给员工买社保合法吗?
社会保险对劳动者提供的是基本生活保障,只要劳动者符合享受社会保险的条件,即或者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或者已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即可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单位不给交社保,合法吗?
如果当时是你同意不缴纳社保发放补助的话,是不存在补偿的。但是你还是可以要求单位补社保,你已领取的部分要退还给单位
单位不买保险,请问这个合法吗
按照法律规定单位必须给员工购买保险,不买保险违法。
每天十二小时并且是两班倒,说是轮休但是一个多月没有休息过了,问起原因是人手不够
单位不让休息,违反了我国法律规定,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可以向劳动执法部门投诉,投诉电话:1233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 劳动者享有平
公司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获胜的概率高吗?
你好!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应得的工资。通话录音记录或者手机聊天记录都可以作为证据进行提交。胜率需看对方提交的证据进行综合确定
体检什么情况不能入职
体检时当事人如果患有传染病等不适宜工作的疾病的,一般不能入职。另外经医学鉴定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治愈前或者排除传染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
台球厅招聘16岁的人去上班犯法吗
法律分析:可以搜集有关证据向有关部门的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者向有关媒体进行举报曝光。此外,若雇佣童工从事超强度体力劳动或危险作业的,也可能触犯刑法,因此也可以报
自离有工资了没有,实在不想干了
劳动者在自离前如果按照单位的安排管理付出了劳动,是有工资的。用人单位需要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来向其发放工资,且应当在与其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性结清。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