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赔偿最长期限

更新时间:2021-09-01 09:06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交通事故赔偿是有诉讼时效的,如果当事人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没有向人民法院行使请求权的,那么另一方当事人就会产生抗辩权。因此接下来将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关于交通事故赔偿最长期限及其相关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相应的问题。

  一、交通事故赔偿最长期限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根据这一规定,最长的诉讼时效的期间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权利享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时效最长也是二十年,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交通事故赔偿最长期限


  二、交通事故处理的原则

  公安机关处理交通事故,应当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确定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情况后,召集当事人和有关人员对损害赔偿进行调解。损害赔偿的调解期限为三十日,公安机关认为必要时可以延长十五日。

  对交通事故致伤的,调解从治疗终结或者定残之日起开始;对交通事故致死的,调解从规定的办理丧葬事宜时间结束之日起开始;对交通事故仅造成财产损失的,调解从确定损失之日起开始。

  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公安机关应当制作调解书,由当事人和有关人员、调解人签名,加盖公安机关印章后即行生效。公安机关应当将调解书分别送交当事人和有关人员。

  调解期满后未达成协议的,公安机关应当制作调解终结书,由调解人签名,加盖公安机关印章,分别送交当事人和有关人员。经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生效后任何一方不履行的,公安机关不再调解,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三、交通事故评残流程

  1、被鉴定人应携带加盖办案单位公章和办案人签字的伤残鉴定申请书;

  2、携带县级以上医院的诊断证明,检查结果以及受伤初期和治疗终结后的CT、X片及诊断报告;

  3、从治疗医院借阅有关手术病历和检查记录;

  4、对被抚养人的劳动能力进行评定时,还应携带被评定人的身份证及户籍证明和有关政府部门的说明;

  5、评定时应以事故直接所致的损伤或确定的并发症治疗终结为准,对治疗尚未终结,因调解需要提供赔偿依据的,在申请书中说明;

  6、被鉴定人需要亲自接受检查并缴纳规定的鉴定费用。

  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得知,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超过时效的不保护。以上便是找法网小编为您带来关于交通事故赔偿最长期限的相关知识,若大家有什么不了解的亦或是有其他疑问的可以咨询找法网的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交通事故赔偿时间,交通事故赔偿时间限定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 【普通诉讼时效、最长权利保护期间】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
交通事故索赔,交通事故索赔有效期多久
你好,向法院起诉的诉讼时效是三年。
交通事故理赔期限是多长
交通事故赔偿有期限。人身伤害的诉讼时效是3年,从伤害行为发生之日起算。受害人应当在治疗终结后3年内向对方主张赔偿,否则过诉讼时效。交通事故致身体受伤、残疾或死亡
保险公司只提前支付了1.8万强制保险,这些费用是不够的,我问交警,我该怎么办?
发生车祸后,如果双方对赔偿产生纠纷而对责任划分意见相同的,应该及时报警和向保险公司报案,由交警按简易程序出具责任认定,由保险公司对车辆损失(修理费)进行估价。
酒后驾驶吹气酒精含量108,血液检测酒精含量会是多少?
可以认定为酒驾,如果对处罚结果有异议,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去年发生交通事故时,旧规定被吊销两年,案件将于今年6月和9月结案。根据今年的新规定
法律分析:吊销后多久可以重新申请视情况而定。有以下几个内容:1、醉酒驾驶机动车或者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依法被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满五年,可以重新申请;2、醉酒驾驶营
酒后驾驶行驶证上写着货运的车辆算是酒后驾驶营运车辆吗
酒后驾驶营运车辆是违法行为,常见处理方式包括接受交警处罚、配合调查、积极改正等。具体选择哪种处理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法律规定来判断,以最大程度减轻法律后果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