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判处缓刑是否开除公职

更新时间:2023-02-13 18:01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公民判处缓刑会被开除公职。如果是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判决缓刑的不会构成累犯。判处缓刑的人实际上并没有执行刑罚,而累犯的前罪所判刑罚和后罪所判刑罚都是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故不构成累犯。

公民判处缓刑是否开除公职,判决缓刑的是否能构成累犯

  一、公民判处缓刑是否开除公职

  公民判处缓刑会被开除公职。

  根据《公务员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不得再录用为公务员。因此被认定为有刑事犯罪的行为的就不再具备担任公务员的条件,会被开除公职。如果是企、事业单位,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根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第四项规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二、判决缓刑的是否能构成累犯

  判决缓刑的不会构成累犯。累犯是要前罪的刑罚已经执行完毕,而缓刑期满是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不存在执行期满的问题,所以缓刑期满又犯新罪不构成累犯。《刑法》第六十七条相关规定是: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从法条分析“不再执行”就是没有执行过,既没有“实际”执行。所以被判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满后又故意犯罪的不适用累犯的规定。

  三、判缓刑法院能否当庭释放?

  判缓刑法院一般不能当庭释放。找法网提醒您,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缓刑是人民法院根据犯罪嫌疑人的罪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及自我的认错态度,给予的暂缓执行刑法的措施。

  而缓刑期间也是对犯罪嫌疑人的考验期间,在这一期间内,如果犯罪嫌疑人不违法违规,期满后就不追究刑事责任。否则,期满后监内执行。

  缓刑的考验期间的计算是从法院判决确定之日起,判决之后才具有法律效力。犯人在判决前还处于关押的时间,这一期间不能折算到缓刑的考验期内。不过法院做出判决之后,起码要10天才能生效,才进入到缓刑的考验期。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被判缓刑能开除员工吗
判缓刑公司能开除被判处缓刑的员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劳动者有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也就是可以开除该名
被判缓刑的职工可以开除吗
  判缓刑是否开除公职要根据情况确定,具体如下:  如果是事业编制人员,判处徒刑才会开除公职,缓刑不会开除,如果是公务员,只要是被判处刑罚就会开除公职。  一、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要是职工判缓刑可以开除吗
企业职工判缓刑,企业可以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
判缓刑人员是否开除公职。?
判缓刑会开除公职。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公务员,都应当要被开除。此外,被开除中国共产党党籍的或者是被开除中国共产党党籍的,又或者是被开除公职的,都不得被录用为公务
亊业单位人员判缓刑会不会开除公职
被判缓刑的事业编可能会被开除公职。缓刑适用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br/&
事业单位判处缓刑,必须开除公职吗?
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判缓刑,应当开除公职,而企业职工被判缓刑,一般不予开除。因此,如公务员因犯行贿罪被判缓刑,应当开除公职,不能在原单位上班,也不能再领工
工人被判缓刑以后开除公职吗
判缓刑是否开除公职要根据情况确定,如果是事业编制人员,判处徒刑才会开除公职,缓刑不会开除,如果是公务员,只要是被判处刑罚就会开除公职
被骗签了合同却没有证据怎么办?
你好,收集证据起诉解决
我的银行卡被公安机关冻结了,银行找不到公安机关冻结了怎么办?
等待处理结果。如果能证明冻结错了,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多次恶意举报并获利,属于民事还是刑事?
针对多次恶意举报并获利的行为,常见的处理方式包括刑事追责和民事赔偿。具体选择哪种处理方式需根据举报行为的严重性、造成的后果等因素综合判断,并咨询专业律师以确保合
15男侵犯15女会咋样?(但女自愿)
若女方自愿,则不构成犯罪。但需注意:1.确认双方真实意愿,避免误解或欺骗;2.对未成年人进行必要的性教育,预防过早性行为;3.如发生不良后果,及时采取措施,如协
和女朋友分手后她说要报警控告我猥亵像我索要财物
为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首先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在私密或无人监控的场合与异性单独相处。其次,注意言行举止,避免给他人留下不良印象或误解。如遇类似情况,应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