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的财产功能有哪些

更新时间:2018-07-16 19:35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信托是一种有效的财富传承方式,是高净值人士首选的一种管理家族资产的重要载体,是以财富的管理、传承和保护为目的的信托,更重要的是提供财富转移、遗产规划、税务策划、子女教育等多方面的服务。今天找法网小编为大家介绍,信托的财产功能有哪些?

  信托的财产功能有哪些

  一是财产管理。信托与银行、证券、保险并称为金融业的四大支柱,信托产品可以划分为贷款信托类、权益信托类、融资租赁信托类、不动产信托类。可根据客户风险偏好,设计多种组合的理财方案。当前产品年化收益率在9~12%,大多刚性兑付。

  二是财富传承。建立在信托产品委托人、受托人和收益人三方分离的基础上,经由信托的规划,可有效保障未成年子女或挥霍家产子女的生活,帮助家人完成学业创业的理想,避免“富不过三代”的遗憾。

  三是债务隔离。《信托法》第十六条规定:“受托人死亡或者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被宣告破产而终止,信托财产不属于其遗产或者清算财产。”。投资信托产品后,所交付财产就成为信托财产而独立于委托人、信托公司(受托人)以及指定的受益人,使该财产免于债权人追索。

  四是保护财产。信托资产已转移至受托人(信托公司)名下,并以受托人的名义存在,大多数的法定管辖区域均无关于公开披露的规定,而且信托合同无须向任何政府机构登记,亦不公开供公众人士查询,因此受益人的个人数据及利益均绝对保密,直至信托终止为止。此外,信托财产的受益人可以按比例指定,当委托人的财产进行分割时(如夫妻离婚、合伙组织解体等),实现约定的财产分配方式。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都清楚了信托的财产功能包括财产管理、财富传承、债务隔离、保护财产等功能,希望上面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信托受益权属于信托财产
你好,资金信托与财产权信托,是根据信托财产的初始状态分类的,根据此种分类方法,除了以上两种信托外还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信托等其他种类。财产权信托是指权利信托。是以财
资金信托与财产信托区别
你好,资金信托与财产权信托,是根据信托财产的初始状态分类的,根据此种分类方法,除了以上两种信托外还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信托等其他种类。财产权信托是指权利信托。是以财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资金信托 财产信托区别
你好,资金信托与财产权信托,是根据信托财产的初始状态分类的,根据此种分类方法,除了以上两种信托外还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信托等其他种类。财产权信托是指权利信托。是以财
信托贷款是否计入信托财产
这样的话 应该要看对方的融资资格是否存在 不是一定就直接信赖的
财产信托和资金信托区别
你好!建议您通过百度获取
什么是财产权信托?财产权信托风险大吗?
您好,这个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请问什么是信托财产?财产信托怎么办理?
你好,你的财产只要具备价值,你想信托的话,你可以和对方自己去协商约定,然后签订一份协议书的呢。这个财产的所有权还是归你的,而不是信托公司的,公司只是帮你暂时根据
我家的财产已办理信托,请问财产信托离婚分割怎么分?
您好,财产信托的话,您在办理财产信托时是有指定受益人的,也有管理信托财产的受托人,财产信托的财产是独立于您们夫妻双方的财产了,已经不再会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瓜分
21岁没有户口怎么办?
您好,具体的需要以当地户籍管理部门的答复为准,希望帮到您
如何规定父母的丧葬费?
各地规定不一,参见当地具体规定
本人致电12345投诉学校不放假,信息和姓名被泄露
你好,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那么可以起诉维权
你好个人对公账户被当地反诈中心冻结能委托办理吗
到银行查询冻结信息,然后依据该信息去人民法院查询
就是我的社保转到江苏需要些什么手续?社保是湖州的我想转到苏州
法律分析:1、须带材料:转出地社保机构办理的《个人帐户转移表》、个人缴费记录及《转入市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专)户》转移申报表,转入单位须在《转入市基本养老保险个
太原电话咨询多少钱费用
根据服务内容与方式不同,案件性质与案件难易程度不同,有不同的收费标准。如果是咨询业务,有按件收费的,有按小时收费的,按件收费一般500元,按小时收费一般是200
海淀区专业律师咨询需要哪些费用
法律分析:律师费用与案件性质、是否涉及财产纠纷以及所在地区等都有关系,具体需要多少费用可以到律所咨询。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当事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