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合二次报销范围有哪些?这4种补偿费用需了解!

更新时间:2019-11-25 19:48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我们知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新农合是可以进行二次报销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看病的压力。但是毕竟因为之前已经报销过一次了,因此法律对于二次报销的范围是进行了严格限制的。下面找法网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一下新农合二次报销范围有哪些?

  一、新农合二次报销是什么意思

  二次报销就是在原基础报销之后,再去进行一次报销。其实像这个报销也是有一定的限制的,其实有的农民们在看病的过程之中会花费大量的医药费用。一般像这样的情况之下,咱们农民就可以正常的去报销完医药费用之后,再去进行一次大病的报销费用。如果是农民们花费了大量的医药费用,那肯定就是生了一场大病,而且国家对农民的这个生大病过后也是有一个特殊的政策的。所以这也是为了更好地去避免农民们因为生病而致贫。

新农合二次报销范围有哪些

  二、新农合二次报销怎么算

  进行过一次报销后,个人负担的费用,减去全额自费的费用,剩余的就是属于二次报销时合规费用。

  比如:一个病人住院时发生的总费用是5万,其中全自费是1万,一次报销比例为55%。二次报销起付标准是1万,比例是50%。

  那么该病人一次报销的金额是2.2万元。二次报销时的合规费用是1.8万元。二次报销金额是4000元。

  三、新农合二次报销范围

  1、基本模式

  ①住院统筹包括:一般住院、重大疾病医疗救治、正常产住院分娩;

  ②门诊统筹包括:一般门诊、特殊病种大额门诊。

  2、基金筹集

  参合农村居民个人缴费每人每年不低于60元;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参合农村居民每人每年280元。筹资标准为参合农村居民每人每年不低于340元。

  3、基金分配

  ①风险基金

  筹资水平提高后应补充提取风险基金,使其规模达到当年统筹基金总额的10%。

  ②一般诊疗费

  一般诊疗费的补助额度原则上按每参合人不低于16元的标准确定,各统筹地区可根据上年基金使用和一般诊疗费的支付情况调整。

  ③住院统筹基金

  当年筹资总额减去门诊统筹、一般诊疗费和风险金后的部分,用于参合农村居民住院统筹里,具体基金分配还是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④门诊统筹基金

  用于参合农村居民门诊统筹补偿里,一般门诊由各地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按每参合农村居民不低于40元提取;特殊病种大额门诊统筹基金的提取数额,由各统筹地区根据当地实际确定。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整理的新农合二次报销范围有哪些的相关内容,只要符合上述范围的,我们就可以进行二次报销,大家可以提前了解一下,以后说不定能用得上这些内容。若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登陆找法网免费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新农合二次报销有费用底限吗
新农合报销流程: 报销所需资料 : 1.门诊报销携带资料:门诊发票、合作医疗证历本(或病历)。 2.住院报销携带资料:住院发票、合作医疗证历本(或病历)、费用明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新农合二次报销
结合自身情况咨询当地主管部门。
新农合二次报销
各地规定不一,你最好到当地民政部门咨询。
今年51岁没有工作单位,交社保怎么交
社会保险对劳动者提供的是基本生活保障,只要劳动者符合享受社会保险的条件,即或者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或者已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即可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乡下50岁的单身汉是否从未结婚可以申请五保户?
你好,有下列情形的可以申请五保户:(一)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者虽有法定扶养义务人,但是扶养义务人无扶养能力的; (二)无劳动能力的;(三)无生活来源的(不包括捡
我想让律师帮我查一下我的户籍
户籍信息属于个人隐私,一般不能随便查询。只有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如司法调查、人口普查等,才能查询户籍信息。
让我必须本人签字领取
如果你不签字领取,可能会导致你无法获得相关物品或服务,甚至可能面临合同违约等法律后果。但具体后果还需根据具体情境和相关法律规定来判断。
你好建国前老党员又是村里退休干部,逝世后有补贴么?
对于建国前老党员和退休干部逝世后的补贴问题,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家属需要了解相关政策规定,包括补贴标准、发放方式等;其次,准备申请材料,如逝者身份证明、党员证明
我高中复学时间到了,但病没好,怎么廷长
处理方式有:1.提供医疗证明,向学校申请病假延期;2.与学校协商,制定个性化的复学计划;3.寻求法律援助,了解权益保障。选择哪种方式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学校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