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密期管理制度

更新时间:2020-03-13 16:16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关于脱密期的管理制度,脱密期是指用人单位可以约定掌握商业秘密的人员在离职之前必须提前通知用人单位,并为用人单位再工作一定期限,该期限期满,员工才可以正式离职。那么脱密期的管理制度是怎么样的?找法网小编为您总结了相关知识,供您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何谓商业秘密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设计资料、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等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在实践中,商业秘密对于用人单位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商业秘密没有保护好,很可能带给单位致命的打击。因此很多用人单位一般都采取保密措施,包括订立保密协议,建立保密制度及采取其他合理的保密措施。从我国的立法来看,我国早在1996年国家劳动部关于企业职工流动若干问题的通知中以做规定:“用人单位与掌握商业秘密的职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商业秘密有关事项时,可以约定在劳动合同终止前或该职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后的一定时间内(不超过六个月),调整其工作岗位,变更劳动合同中相关内容。”法律赋予了用人单位利用脱密期保护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权利。

  脱密期管理制度

  1、新《保密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实行脱密期管理。涉密人员在脱密期内,应当按照规定履行保密义务,不得违反规定就业,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国家秘密。2、涉密人员的脱密期应根据其接触、知悉国家秘密的密级、数量、时间等情况确定。一般情况下,核心涉密人员为3年至5年,重要涉密人员为2年至3年,一般涉密人员为1年至2年。脱密期自机关、单位批准涉密人员离开涉密岗位之日起计算。对特殊的高知密度人员,可以依法设定超过上述期限的脱密期,甚至在就业、出境等方面予以终身限制。3、涉密人员离岗的,脱密期管理由本机关、本单位负责。涉密人员离开原涉密单位,调入国家机关和涉密单位的,脱密期管理由调入单位负责;属于其他情况的,由原涉密单位、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公安机关负责。

  小编提醒您,在这段时期之内,用人单位可以把员工调至不需保密的部门工作,以确保员工不再接触新的商业秘密,因此,脱密期也可以称为提前通知期。以上就是为您总结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助到您,本网站致力于打造优秀的法律咨询平台,如果您还有疑问,欢迎进入找法网律师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关于脱密期管理制度的规定
脱密期需严格保密管理。包括:建立健全涉密人员管理制度,明确权利与责任;定期开展保密检查,确保无泄密行为;加强保密培训,提升涉密人员保密意识。
脱密期工资管理规定
法律分析:脱密期工资管理规定如下: 1. 脱密期内,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协商确定相关措施或待遇,这些约定可以在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中体现,也可以单独签订补充协议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涉密人员的脱密期限是怎么规定的
法律分析: 1、一般情况下,涉密人员的脱密期不超过十年。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需根据事项的性质和特点,并依据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求,设定在必要的期限内。 2
重要涉密人员脱密期,管理时间为数年
法律分析:重要涉密人员脱密期管理时间为两到三年。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 第三十八条 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实行脱密期管理。涉密人员在脱密期内,应当按照规定
脱密期管理规定是哪些
脱密期涉密人员应当按照规定履行保密义务,不得违反规定就业,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国家秘密。机关、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涉密人员管理制度,明确涉密人员的权利、岗位责任和要求
银行脱密期管理规定
脱密期管理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涉密人员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2、涉密人员应当按照规定履行保密义务,不得违反规定就业,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国家秘密; 3、
想问一下国家关于脱密期的规定
您好,国家的脱密期是两年
涉密人员脱密期是如何规定的
一般情况下一般涉密人员脱密期不超过十年。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应当根据事项的性质和特点,按照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限定在必要的期限内。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除另
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实行脱密期管理规定
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实行脱密期管理。核心涉密人员的脱密期为3至5年,重要涉密人员的脱密期为2至3年,一般涉密人员的脱密期为1至2年。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涉密人
涉密人员脱密期管理制度
本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但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因各个单位的情况均不同,可以委托专业人士对合法性以及程序进行审查,以免因程序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