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要注意哪些事项

更新时间:2021-04-29 10:34:22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在现实生活中,当进行合作的双方达成一致意向后,通常都会签订一份合同,来约定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及义务。合同中的每一项条款都关系到当事双方的利益,因此合同当事人在签订前合同一定要仔细检查合同内容。那么签订合同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下面找法网小编就为您详细介绍。
合同要注意哪些事项

  一、合同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七十条规定,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下列条款:

  1、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

  2、标的;

  3、数量;

  4、质量;

  5、价款或者报酬;

  6、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7、违约责任

  8、解决争议的方法。

  当事人可以参照各类合同的示范文本订立合同。

  二、合同要注意哪些事项

  1、应当明确合同当事人的基本信息

  签订合同的目的是防止将来产生纠纷有依据可遵守,协商或者诉讼或者仲裁都要按照合同的约定说话。如果起诉或仲裁的话,被告或者被诉人的身份一定要确定。小编在此建议大家,可以把自然人的身份证件作为合同的附件,注明对方的住址和通讯方式。如果对方是公司,那么就要把公司的经常营业地注明,公司的通讯电话注明。

  2、提供担保

  对于那些信誉不好的小公司或者自然人(尤其是没有固定工作、外地自然人)为约束他认真履行合同,最好让他提供担保,这样,即使他无能力偿还或者赔偿你的损失,可以要求保证人代为承担责任或者以担保的财产抵偿。

  3、违约责任要明确具体,要规定违约金

  很多合同中虽然约定了违约方要承担损失等,但是并没有具体的标准,使得实际执行起来没法确定,造成一定的举证不能,很多损失缺乏足够的依据而得不到法院的支持。比如,对违约方可以这样约定:违约方支付对方货款总额的20%的违约金。基于此,对于违约的约定一定要具体明确,否则,连违约的问题都没法确定,那合同中关于违约金的约定也就失去了意义。

  4、权利义务内容要具体明确

  比如,一个土地租赁合同,一定明确土地的租赁范围,不能产生歧义,而且一定要有双方盖章认可的位置图,防止对方钻空子。

  三、口头约定的合同是否有效

  1、如果该合同内容属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口头约定不具有法律效力;

  2、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但在没有签订书面合同之前,口头约定的合同内容无效;

  3、若不是上述两种情况,则当事人双方的口头约定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对此,我国民法典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在订立合同时,一定要仔细审查对方当事人的签约资格,合同要明确规定双方应承担的义务、违约的责任, 合同中的条款也要具体详细。以上内容就是小编为您介绍的合同要注意哪些事项及相关内容,如果您还有其他关于合同的知识想要了解,欢迎在线咨询找法网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签订合作合同需要注意哪一些东西?
签订工程施工合同要注意: 1、仔细阅读使用的合同文本,掌握有关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法律、法规; 2、严格审查发包人资质等级及履约信用; 3、关于工期、质量、造价的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合伙合同要注意哪些事项
建议委托律师代书协议。
要注意哪些事项
一般合同不超过二十年,,具体的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签合同要注意哪些事项
建议委托律师参与
开发商退定金
您好,及时沟通解决问题维护自身。
没看主合同但交了定金还可以退吗
定金退还情况复杂。如双方协商同意,可退定金。如对方违约,可主张双倍返还。如已签合同,定金一般不退,除非合同有约定或对方违约。具体操作需结合实际情况判断。
20万合同纠纷律师费用
在不同情况下,合同纠纷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对于简单案件,可协商或调解解决,律师费用较低。复杂案件可能需仲裁或诉讼,费用较高。选择律师时,应比较报价、经验和专业背
我在教育机构办了一个先学后付也学了15天多一点现在想退学,但要我交2000怎么办?
你好,建议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通过法律途径诉讼解决
今天想要退学费,我该怎么办啊,目前是分期付款还有三个月没有支付
针对公司注销后学费退还问题,可采取协商、投诉或诉讼等方式处理。先尝试与公司负责人协商退费事宜,若无果可向相关监管部门投诉,最后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选择处理方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