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对非婚生子女抚养权是如何规定的

更新时间:2023-02-09 09:20:46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法律对非婚生子女抚养权的规定是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
法律对非婚生子女抚养权是如何规定的

  一、法律对非婚生子女抚养权是如何规定的

  法律对非婚生子女抚养权的规定如下:

  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找法网提醒您,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

  (2)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

  (3)因其他原因,子女确无法随母方生活的。

  2.父母双方协议两周以下子女随父方生活,并对子女健康成长无不利影响的,可予准许。

  3.对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

  4.父母双方对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的,应考虑该子女的意见。

  5.在有利于保护子女利益的前提下,父母双方协议轮流抚养子女的,可予准许。

  二、非婚生子女继承权的有什么相关法律规定

  法律对非婚生女子的继承权有如下规定:

  1.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

  2.非婚生子女应当作为法定继承人的第一继承顺位人享有相应的继承权;

  3.法律对非婚生女子的继承权的其他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一)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二)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三、非婚生子女能随父姓吗

  非婚生子女能随父姓,非婚生子女享有和婚生子女同等的法律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包括受父母抚养教育的权利、姓名权、继承权等,非婚生子女可以随自己的意愿选择跟随父亲姓。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非婚生子女抚养权协议书怎么有效
要确保非婚子女抚养协议书的有效性,须满足以下条件:当事人具备民事行为能力,表达真实意愿,协议内容合法且符合公序良俗,双方签名确认并注明日期。如情况较为复杂,强烈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离婚时子女抚养权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依据相关规定,离婚时关于子女抚养权的处理原则如下: 1. 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归母亲抚养,除非双方另有协议且协议内容对孩子无不利影响。 2. 对于两周岁以上的
非婚生子女抚养起诉书应该怎么写?
非婚生子女抚养起诉书需规范书写。1. 开端写明原被告身份信息;2. 主要部分阐述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并提供证据;3. 末尾由当事人签字,并注明送达法院。确保内
非婚生子女抚养权的起诉书怎么写
非婚生子女抚养权起诉书应明确诉求,列出证据。处理方式包括协商和诉讼,协商不成可向法院起诉,由法院根据双方情况和孩子利益判决。
离婚时关于子女抚养权的法律规定
离婚后抚养权依情况定。不满两周岁,通常由母亲抚养;两周岁以上,可协商或由法院判决,考虑子女利益;八周岁以上,尊重子女意愿。协商不成时,可向法院起诉,法院将综合考
未成年子女抚养权的法律规定
未成年子女抚养权依法确定。离婚后,不满两周岁一般由母亲抚养;满两周岁父母协议不成,法院按最有利于子女原则判决;满八周岁应尊重子女意愿。若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可能
离婚时争取子女抚养权的法律规定
离婚争取抚养权需依法进行。不满两周岁一般归母亲,满两周岁则视情况判,满八周岁尊重子女意愿。协商不成可诉诸法院。
关于离婚后子女抚养权问题的法律规定
离婚后子女抚养权依法确定。具体操作为:1. 不满两周岁子女,原则上由母亲抚养;2. 两周岁以上子女,父母协商不成可由法院判决;3. 尊重八周岁以上子女意愿。协商
子女抚养权协议书是怎么写,法律规定
子女抚养权协议书要简明扼要。需写明双方信息、抚养方式、费用、期限等,并签字确认。如情况复杂,可请律师起草,确保协议合法有效,保障双方权益。
非婚生子女抚养权纠纷案件
在非婚生子女抚养权纠纷案件中,若子女已满八周岁,法院会尊重其真实意愿。法院在判决抚养权归属时,会充分考虑子女的意见,确保子女的权益得到尊重和保护。同时,法院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