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坠物的责任界定

更新时间:2022-05-03 19:20:4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很多人将房屋建设得很高,这也使得一些人为了生活方便,将一些东西从楼上扔下来。那么高空坠物的责任界定?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找法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高空坠物的责任界定

  一、高空坠物的责任界定

  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造成他人损害的事件时有发生,造成的损害后果往往比较严重。毋庸置疑,具体侵权人就在建筑物使用人范围内,但是,很多高空抛物、坠物案中在客观上无法查明究竟是谁实施的侵权行为,即因果关系证明出现了困境,如果在此情形上让受害人自担损害后果的话,这不仅对受害人不公平,也会纵容侵权行为,而令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进行赔偿同样令其无法接受,毕竟具体侵权人以外的建筑物使用人客观上没有实施加害行为。因此,法律规定了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对受害人给予补偿,即由楼上的人全体平均补偿给受害人,这个楼上的人不限于业主,他可能是承租人、还可能是侵权行为发生时的临时使用人。以补偿的方式填补受害人的损害,既保护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使建筑物使用人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有利于缓和矛盾,解决纠纷。同时,法律还规定了建筑物使用人可以通过举证证明损害后果与自己不存在因果关系,排除因果关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从而免除责任。

  二、发现有高空坠物找谁赔偿责任如何划分

  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责任。因此,在发生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时,由于不可抗拒的力量造成物品坠落,即便查明了坠落物的所有人也不用担责。

  三、高空坠物适用责任原则是什么

  高空着物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基于法律的特别规定,加害人对其行为造成的损害没有过错也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在高空坠物致人损害案件中,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并不是对当事人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的推定,而是对于高空坠物的侵权行为本身和损害事实之间因果关系的推定。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高空坠物的责任界定的相关知识,综上,高空坠物的责任人不同,责任的划分也不一样,所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找法网,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非停车位高空坠物责任在谁
您好,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以连带责任的方式为受害者的权益提供保障。停车场所交的停车费,有包含管理义务在里边吗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高空坠物的责任范围有哪些
高空坠物的责任范围有哪些
建筑物、搁置物、悬挂物塌落损害赔偿纠纷
高空坠物伤人物业有责任吗?小区有人高空坠物伤人,物业公司有责任吗?
如果物业没有尽到服务义务,是要承担责任的,请对我的回答进行评价!
高空坠物把车砸坏,高空坠物砸烂我家窗户,是谁的责任?
高空坠物的侵权案件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侵权责任法》将举证责任倒置给了被告人,对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具体规则。该条规定所确立的高空抛物规则主要
法医鉴定轻伤,诬赖我打他怎么办?
你好,建议及时报警,让警方帮忙处理
孩子在学校与一个小盆友玩,导致门牙齿折3/1做了牙髓盖管处理,一颗裂了3/1破了也补了怎么谈赔偿问题
可要求赔偿医疗费等。协商处理需双方就赔偿金额达成一致;诉讼处理则需收集证据,向法院起诉并等待判决。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方式,灵活应对。
一个人找事另一个先打人是谁的问题
先打人者问题更大。如果构成犯罪,需追究刑事责任;如果是正当防卫,则不需担责。具体操作:1.收集证据,证明先打人者的行为;2.寻求法律援助,了解自身权益;3.根据
狗咬人诉讼中,狗主人是否要举证倒置证明不是自己狗咬。
那不是倒置,是免责事由。安徽达宁律师事务
孩子在学校跑操摔倒了,造成左腿股骨颈骨折,但是孩子在受伤之前,校方支付了5千元后
学校诱导孩子跑步的行为可能构成违法行为。根据《民法典》等相关法律,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有责任确保学生的安全和健康。如果学校明知孩子存在肌肉拉伤等健康问题,还诱导其
坐公交到站了小孩手被公交车门夹了有半年了,小孩手指头关节处还是痛对方只给医药费不给赔偿费,
如果对方只愿意赔偿部分费用,可以先尝试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如果协商无果,可以考虑收集相关证据,如医疗记录、证人证言等,然后向当地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或交通运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