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不买社保超过诉讼时效该怎么办

更新时间:2021-10-22 11:31:12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有一些黑心企业为了贪社保费,故意不给劳动者买社保,其实劳动者是可以申请仲裁解决的,那么公司不买社保超过诉讼时效该怎么办?时效多久,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一起来阅读本篇文章,以下由找法网小编为您解答具体内容。
公司不买社保超过诉讼时效该怎么办

一、公司不买社保超过诉讼时效该怎么办

用人单位不交社保,劳动者有权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举报。依据《劳动合同法》第74条的规定,劳动监察部门有权对用人单位缴纳社保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于公司不交社保,有权责令用人单位改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二、公司不买社保怎么赔偿

公司不买社保,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三、公司不买社保合法吗

公司不买社保是不合法的。《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是用人单位的义务,同时也是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而社会保险的有关法规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中有一部分是要提存为社会统筹基金的。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不缴社会保险是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虽然从形式上来看,公司与员工自愿协议不缴纳社保费用符合合同的生效条件,但是从实质上来看,该协议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是无效的。因此,公司与员工协议不交社保费用是不合法的,公司应当按照原有的政策继续执行,为员工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以上是找法网小编整理的关于公司不买社保超过诉讼时效该怎么办的内容,如果过了诉讼时效,劳动者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解决,否则申请仲裁,如果还有什么不理解或者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咨询找法网律师,他们会给您专业的建议。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三年公司不买,社保怎么办?
您好,您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所在单位缴纳社会保险。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公司没有帮我买社保,怎么办?
劳动者对劳动行政部门处理的社保纠纷不服时,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公司给社保,不让我去上班怎么办?
你好你这边具体是什么情况呢
离职了公司拖欠工资没有发,社保没有交怎么办
离职了公司拖欠工资没有发,您可以提起劳动仲裁,社保没有交,您可以向社保中心投诉。
公司离职前一个月不缴纳社保怎么办?
员工离职时,应给予经济补偿。若用人单位未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动者有权解除劳动合同。在劳动者提出辞职后,双方可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但在此情况下,若用人单位主动提出并与
公司倒闭我的社保怎么办
公司倒闭后,你的社保处理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单位能够继续为你缴纳社保,建议与单位协商确保社保不断缴;如果单位无法继续缴纳,建议向劳动监察部门反映情况并要求单
公司入职一年不缴纳社保怎么办?
你好!用人单位尚未缴纳劳动者社会保险的,劳动者有权到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要求用人单位补缴社保。因政策原因无法补缴的,可以要求单位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
公司倒闭交的社保怎么办
针对公司倒闭后的社保赔偿问题,员工应保存相关证据,通过法律途径起诉公司,要求赔偿社保费用及补偿金。法院会根据法律进行判决,若公司不执行判决,可申请强制执行,以保
公司倒闭社保欠缴一年怎么办理
处理社保欠缴问题的步骤包括:首先,与公司进行沟通,明确提出补交社保的要求,并了解公司的态度和原因;其次,如果公司同意补交,应与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密切监督执行;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