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防卫的条件与限度

更新时间:2019-10-11 15:03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间是动物的本能,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是人类的本能。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正当防卫。想必很多人都想要了解,正当防卫的条件与限度是怎样的?正当防卫过当怎么判罪?不属于正当防卫的行为有哪些?下面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一下。

正当防卫的条件与限度

  一、正当防卫的条件与限度

  构成正当防卫的条件:

  1、不法侵害现实存在。

  2、必须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

  3、正当防卫必须针对侵害人防卫。

  4、正当防卫不能超越一定限度。

  防卫行为必须在必要合理的限度内进行,否则就构成防卫过当。例如,甲欲对乙进行猥亵,乙的同伴丙见状将甲打倒在地,之后又用重物将甲打死。这就明显超过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

  二、正当防卫过当怎么判罪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和司法实践的经验,在对防卫过当量刑时,应考虑以下情节

  1、过当程度

  过当程度的大小体现了社会危害性程度,因而影响到防卫过当的量刑。

  2、防卫动机

  在过当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其防卫行为是出于何种动机,例如是为保护国家、公共利益,还是保护本人利益,显然影响对防卫过当的量刑。

  3、权益性质

  正当防卫所保护的权益的性质,在对防卫过当量刑时,应该加以考虑。

  4、社会舆论

  在对防卫过当量刑时,还要考虑社会影响,既不挫伤公民正当防卫的积极性,又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严肃性。 “抡起一个木制小椅子挥了了过去 打中于某头部 造成重伤”应该属于重伤,害构成故意伤害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但由于该行为是防卫过当,根据《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所以,这有可能判三到五年的有期徒刑。

  三、不属于正当防卫的行为有哪些

  1、打架斗殴中,任何一方对他人实施的暴力侵害行为。两人及多人打架斗殴,一方先动手,后动手的一方实施的所谓反击他人侵害行为的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

  2、对假想中的不法侵害实施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不法侵害必须是在客观上确实存在,而不是主观想象的或者推测的。

  3、对尚未开始不法侵害行为的行为人实施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

  4、对自动停止,或者已经实施终了的不法侵害的行为人实施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

  5、不是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者本人,而是无关的第三者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

  6、不法侵害者已被制伏,或者已经丧失继续侵害能力时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

  7、防卫挑拨式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即为了侵害对方,故意挑逗他人向自己进攻,然后借口正当防卫加害对方。

  8、对精神病人或者无刑事责任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侵害行为实施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

  9、对合法行为采取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公安人员依法逮捕、拘留犯罪嫌疑人等合法行为,嫌疑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实行所谓的“正当防卫”。对紧急避险行为也不能实行正当防卫。

  10、起先是正当防卫,但后来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此种行为,法律称为“防卫过当”,不属正当防卫的范畴。

  以上是找法网小编整理的关于正当防卫的条件与限度、正当防卫过当怎么判罪、不属于正当防卫的行为有哪些的内容。希望上文的的内容会有所帮助。还有其他需要了解的法律知识,欢迎上找法网的法律平台,我们的律师会对于疑问进行专业的咨询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概念
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如下: 1、必须是为了保卫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利,才能实施正当防卫; 2、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行为而进行的防卫;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正当防卫不能超越一定限度,什么限度呢?
判断正当防卫的限度应当综合考虑一下因素: 1、不法侵害的强度; 2、不法侵害的缓急; 3、不法侵害的权益。《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
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条件
你好,根据《刑法》的规定,对正在行凶、杀人、强奸、抢劫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负刑事责任。 另外
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认定
根据我国刑法以及相关理论规定,构成犯罪的需要符合犯罪的构成要件,即符合犯罪的主体,犯罪客体,犯罪的主观要件、犯罪的客观要件。只有符合了这些才能称之为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