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花税核定征收的计税依据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0-05-19 10:54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一般情况下,印花税实行的都是由纳税人根据规定自行计算应纳税额,购买并一次贴足印花税票的缴纳办法。印花税的税率有两种形式,即比例税率和定额税率。那么印花税核定征收的计税依据是什么呢?接下来找法网小编就来为大家解答。

  一、印花税核定征收的计税依据是什么

  纳税人有下列情形的,地方税务机关可以核定纳税人印花税计税依据:

  (一)未按规定建立印花税应税凭证登记簿,或未如实登记和完整保存应税凭证的;

  (二)拒不提供应税凭证或不如实提供应税凭证致使计税依据明显偏低的;

  (三)采用按期汇总缴纳办法的,未按地方税务机关规定的期限报送汇总缴纳印花税情况报告,经地方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报告,逾期仍不报告的或者地方税务机关在检查中发现纳税人有未按规定汇总缴纳印花税情况的。

  只要你不符合以上条件,就不用核定征收,自己贴花行了。

印花税核定征收的计税依据是什么

  二、怎样确定核定征收印花税的计税依据

  印花税以应纳税凭证所记载的金额、费用、收入额和凭证的件数为计税依据,按照适用税率或者税额标准计算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应纳税凭证记载的金额(费用、收入额)×适用税率。

  应纳数额=应纳税凭证的件数×适用税额标准。

  三、印花税核定征收方式答疑

  网友提问:

  印花税是如何核定征收的?

  律师回答:

  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的实际生产经营收入,参考纳税人各期印花税纳税情况及当地同类行业或类似行业中经营规模或收入水平相近的纳税人的应税凭证签订情况,在市局确定的幅度范围内确定核定征收比例。

  印花税根据不同征税项目,分别实行从价计征和从量计征两种征收方式。

  (一)从价计税情况下计税依据的确定。

  (二)从量计税情况下计税依据的确定。实行从量计税的其他营业账簿和权利、许可证照,以计税数量为计税依据。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大家解答的关于印花税核定征收的计税依据是什么问题的相关法律知识内容了,综上所述呢,我们可以了解到未按规定建立印花税应税凭证登记簿,或未如实登记和完整保存应税凭证的地方税务机关可以核定纳税人印花税计税依据。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咨询找法网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印花税购销合同计税依据?
如购销合同中只有不含税金额,以不含税金额作为印花税的计税依据;如购销合同中既有不含税金额又有增值税金额,且分别记载的,以不含税金额作为印花税的计税依据;如购销合
印花税计税依据核定比例
法律分析:一般纳税人印花税的计算公式: 根据印花税应税凭证的性质,分别按比例税率或者按件定额计算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不足一角的,免纳印花税。应纳税额在一角以上的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销售企业印花税计税依据
购销合同印花税税率为万分之三,按照购销合同金额的万分之三缴纳,现在一般要求按月缴纳。对于没有签订购销合同却发生购销行为的,也要缴纳购销的印花税。
技术合同印花税计税依据
技术合同要交的税有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等。签订技术合同的当事人各方(含中介方),都是印花税的纳税义务人,均应按有关规定缴纳印花税。技术合同应于签订时贴
印花税的计税依据是什么
印花税的纳税期限是在印花税应税凭证书立、领受时贴花完税的。对实行印花税汇总缴纳的单位,缴款期限不得超过一个月。 一、印花税的计税依据? 1、根据《中华人民共
公司要求以另一家公司的名义重新签订合同,合法吗?
法律分析:有效。公司方要求员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是为了规范管理的一种行为,其重新签订的劳动合同除根据实际情况变更了用人单位的名称外,其他内容均无变化,这也是公司
学校国庆节只放四天假能举报吗?
可以收集相关证据,向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投诉
因病死亡和因工死亡的区别
要看案件具体情况判断
上工地的体检费用和项目
你好,可以协助您处理进行维权的
发烧了,用人单位不给请假
除了向劳动部门投诉,劳动者在遭遇用人单位拒绝批准病假等劳动权益受损的情况时,还可以选择以下途径维权:首先,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尝试达成和解;其次,可以向劳动
正常休息两天老板说我休息了两天不给发全勤
如果老板强制您加班,您首先应当与老板沟通,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拒绝加班的立场。如果沟通无果,您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寻求其介入调查。同时,您还可以保留相关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