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后失踪属诈骗吗?

更新时间:2023-01-31 13:10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借钱后失踪不一定是诈骗。诈骗,借款人应当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且意思表示不真实,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借款后失踪不代表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借款人玩失踪不想还钱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借钱后失踪属诈骗吗,借款人玩失踪不想还钱咋办

  一、借钱后失踪属诈骗吗?

  借钱后失踪不一定是诈骗。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较大数额公私财物的行为。如果债务人失踪,但对所借债务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确实打算偿还的,不构成诈骗罪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借款人玩失踪不想还钱咋办

  借款人玩失踪不想还钱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如果被告下落不明,无法当面送达开庭通知的被告,法院会采取公告送达的方式。公告时间一到,不论被告是否看到该公告,都视为已经送达。

  庭审中进行缺席审判,经法院对债权人提出的债权证明进行审查,然后作出判决。在判决生效后无法获得清偿的债务,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三、借款人失踪死亡,继承人要还债吗

  找法网提醒您,借款人失踪死亡,出借可以要求继承人还债。但是要求还债的范围以死者的遗产实际价值为限。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的,继承人还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如果这是夫妻债务的,那么现在夫或妻一方死亡的,生存一方应当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共同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欠钱不还可以告诈骗吗
可以起诉对方要求返还的
借钱不还玩失踪属于诈骗吗
借钱后失踪不一定构成诈骗罪,只有借款人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才会构成诈骗罪,如果构成诈骗罪会对借款人处三
借钱不还算诈骗罪吗
借钱不还一般不构成诈骗罪,对于借钱不还的借款人,出借人可以准备起诉状以及收集与案件相关的证据材料递交到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合法权利。法律依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以单身名义欺骗对方谈对象,借钱后失踪了,属于诈骗吗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属于诈骗。
网友借了1万消失了算诈骗吗
他借钱消失不算刑法上的诈骗,是民事纠纷
诈骗后一直在还钱属于诈骗吗
诈骗后一直在还钱如果符合条件的仍属于诈骗。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犯罪分子在一审宣判前全部退赃、退赔,且行为人认罪、悔罪的,
借钱不还可否算诈骗
借钱不还不形成诈骗,诈骗应当是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想的方法骗取出借人数额较大的财产,行为人如果是指借钱不还,不构成诈骗罪。法律依据:《中
不处理会怎么样?还是钱会被拿走?
要了解是哪个司法机构冻结的
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否购买社保?
学生在实习期间不能缴纳社会保险。实习生与用人单位不是劳动关系,因此交不了社保。交社保需要建立劳动关系。在校生属于学生身份,利用业余时间实习的,不视为就业,不受劳
平顶山专业律师咨询多少钱
法律分析:律师咨询一般都是有偿的,其收费是依据是我国制定的《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和各省制定的《律师收费标准》。当事人如希望获取免费的律师服务,可以向各省市的法
我是广州户籍在上海交了117个月的社保已经到退休年龄可否在上海退休
法律分析:可以在上海办理退休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地,而在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累计缴费年限满10年的,在该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当地基本养老保险
齐齐哈尔专业律师咨询怎么收费
律师的收费标准各地不太一样,提供法律咨询一般收费200-2000元不等,打官司的话费用要根据案件的性质、涉案标的等情况双方协商确定。1、网上咨询咨询方式有:网站
父母双方在上海上班,租房住,爸爸上海集体户口,妈妈其他城市户口。小孩可以在上海报户口吗
上海集体户口小孩能落户,根据上海市常住户口管理规定的相关的规定,婴儿可以在本市父或母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出生登记,并统一登记为非农业户口。法律依据:《上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