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诉时效和劳动仲裁时效的关系界定

更新时间:2019-04-29 16:12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对于劳动争议案件而言,其应当适用劳动仲裁时效,而无须再适用诉讼时效。尽管劳动争议案件中的追索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金等纠纷均属于债权请求权范畴。那么,民诉时效和劳动仲裁时效的关系界定是怎么样的呢?现由找法网小编为大家介绍。

  一、民诉时效和劳动仲裁时效的关系界定

  民事诉讼时效和劳动仲裁时效二者的关系,从内容来看,虽然二者的法律依据和具体期间不同,但二者都是规定关于当事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依法保护其权利、并同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的法律制度,因此二者在起算和中止、中断等方面均具有共通之处。换句话说,二者作为时效的本质是相通的。

民诉时效和劳动仲裁时效的关系界定

  只不过民事诉讼时效是普通民事案件一般适用的时效,其规定于民法的一般法中;而劳动仲裁时效则是一种特别时效,专门适用于劳动争议这一特定的民事案件,规定于劳动法这一民法的特别法中。也就是说,二者实际上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因此根据“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法律适用基本原则,劳动争议案件应当适用劳动法领域中的劳动仲裁时效,而不应再适用一般法的民事诉讼时效。

  这与劳动争议纠纷在处理程序上的“仲裁前置”在原理上是一致的,因为一般民事纠纷根据民事诉讼法可以直接提起民事诉讼,而劳动争议作为特殊民事纠纷则由特别法规定了仲裁前置程序,因此劳动争议应当“先仲裁后诉讼”,而不能直接提起民事诉讼。

  二、民诉时效和劳动仲裁时效的正确适用

  对于劳动争议案件而言,其应当适用劳动仲裁时效,而无须再适用诉讼时效。

  尽管劳动争议案件中的追索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金等纠纷均属于债权请求权范畴,理论上讲也属于受诉讼时效限制的范围,但不能因此而对相关劳动争议案件直接适用诉讼时效,毕竟在劳动法作为特别法而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应当适用劳动仲裁时效。

  因此在实践中,对于劳动争议案件即使是在进入民事诉讼程序后,人民法院也应当就是否超过劳动仲裁时效进行审查,而不应审查是否超过诉讼时效,更不能以诉讼时效而去否定劳动仲裁时效。

  劳动争议案件属于一种特殊的民事案件,其依法适用劳动仲裁时效,但其在进入民事诉讼程序后应否再适用民事诉讼时效,法律未有明确规定。民诉时效和劳动仲裁时效的关系界定,找法网小编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劳动仲裁时效,劳动仲裁时效中断和中止
你好,申请劳动仲裁的一般时效是一年,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向有关部门寻求救济或对方同意履行义务的,时效中断;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无法在时效内申请仲裁
劳动仲裁中劳动关系确认和仲裁 时效
您好,劳动关系应该是存在的,不存在是否代缴保险的情况,劳动关系在,单位就有义务来缴纳相应的保险,当然,现实中,由于改制存在的一些遗留问题,会出现您和单位的这种情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申诉时效和仲裁时效
你好,仲裁时效为一年
初中学生可以退学吗?真不想去
向教育主管部门投诉,寻求帮助
消失后会有档案记录吗?影响升学或工作吗?
你好,警告处分对升学没有影响,但是在你的档案上可能会有记录。任何阶段毕业生都会有优秀毕业生的评定
你好律师,合同面积误差怎么处理
合同面积误差的处理方式有:面积误差比绝对值在3%以内(含3%)的,据实结算房价款;面积误差比绝对值超出3%时,买受人有权退房。买受人退房的,要求在买受人提出退房
银行卡冻结六个月怎么办网赌?
你好,你这边具体情况呢
汉中法律咨询多少钱
法律分析:1、不超过1万元的,每件交纳50元;2、超过1万元至10万元的部分,按照2.5%交纳;3、超过10万元至20万元的部分,按照2%交纳;4、超过20万元
上海工资8000社保交多少钱
2022上海市社保缴费基数的上下限标准按28017元/月和4927元/月执行。按照国家要求,以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加权计
汉中找律所咨询怎么收费
法律分析:收费的,收费标准与所在地区有关,一般为100~300元/小时。律师收咨询费按计时收费,根据案件的复杂性和工作量及各地区不一样,这个要和律师协商,一般都
你好,孙子和爷爷在一个户口本,父母都不在了,孙子买房了,会影响爷爷的低保吗?
你好,申请低保需要提交一下信息:1、低保申请书、承诺书、授权书;2、身份证、户籍索引复印件(原件备查);3、家庭成员收入状况证明;4、残疾人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