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对不当得利是如何规定的

更新时间:2022-09-20 19:10:22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民法典对不当得利的规定在于得利人所取得的利益需要是合乎法律的,合乎公序良俗的,若是不合法的,即造成他人损失的,需要进行赔偿,但若是因道德所取得的,则不用进行赔偿等。
民法典对不当得利是如何规定的

  一、民法典对不当得利是如何规定的

  民法典不当得利的规定:《民法典》第九百八十五条,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1.为履行道德义务进行的给付;

  2.债务到期之前的清偿;

  3.明知无给付义务而进行的债务清偿。

  第九百八十六条,得利人不知道且不应当知道取得的利益没有法律根据,取得的利益已经不存在的,不承担返还该利益的义务。

  第九百八十七条,得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取得的利益没有法律根据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其取得的利益并依法赔偿损失。

  第九百八十八条,得利人已经将取得的利益无偿转让给第三人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第三人在相应范围内承担返还义务。

  二、不当得利的主要特征

  1.双方当事人必须一方为受益人,他方为受害人;

  2.受益人取得利益与受害人遭受损害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

  3.受益人取得利益没有合法根据,即既没有法律上、也没有合同上的根据,或曾有合法根据,但后来丧失了这一合法根据。受益人在得知自己的受益没有合法根据或得知合法根据已经丧失后,有义务将已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害人。

  三、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如下:

  1.必须一方取得财产利益。不当得利中的利益取得,局限于财产方面的利益,不包括精神利益。

  2.必须有他方受损失。这里的损失既可以表现为应得到的财产利益的减少,也可以表现为原有的债务的增加。找法网提醒您,必须具备他方的最终损失。

  3.得利人所取得的利益和受损人所损失的利益之间必须具备因果关系。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民法典中关于不当得利追诉期的规定是怎样的
不当得利可协商、调解或诉讼处理。协商是双方直接沟通解决;调解需请第三方介入协助;诉讼则是向法院起诉,由法院裁决。选择哪种方式取决于具体情况和需求。
不当得利多久判,能不能法律规定
不当得利判决时间因程序不同而异。普通程序3-6个月,简易程序则更短。处理时需准备起诉状、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并参加诉讼活动,等待法院判决。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怎么认定不当得利,有没有法律规定
不当得利的常见处理方式包括协商返还、诉讼追索等。选择时需考虑证据充分性、成本效益及对方态度。协商不成或情况紧急时,可及时提起诉讼保护自身权益。
什么是不当得利,法律有哪些规定
不当得利需返还。若得利人知情,应返还利益并赔偿损失;若已将利益转让给第三人,受损失者可请求第三人在相应范围内承担返还义务。
根据民法典规定不当得利有处罚吗?
不当得利是指一方没有合法依据获得利益,而另一方没有合法依据遭受损害。不当得利由两方当事人构成,一方是受益方,另一方是遭受损失方。一旦受益人得知其受益没有合法依据
不当得利的返还怎么规定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返还不当得利的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但是规定了可以不返还的情形。因此,除了是履行道德义务进行的给付、债务到期之前的清偿、明知无给付义务而进行的债务清偿以外的不当得
借款依据不足能否以不当得利处理,法律如何规定
1、借贷与不当得利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如果借款证据不足,不能将其视为不当得利。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依据而取得不正当利益,并对他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2、债权的定义
判决不当得利案期,法律如何规定
1. 如果法院是按照普通程序来审理不当得利诉讼的案件,一般需要六个月时间;在特殊情况下,经本院院长批准,审理期限可以延长六个月。如果法院是按照简易程序进行审理,
恶意的不当得利行为表现有什么,法律如何规定
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或事后丧失合法根据而被确认为因致他人遭受损失而获得的利益,应负返还的义务。在此行为之中,取得利益的人称受益人,遭受损害的人称受害人。受益
返还不当得利有哪些方法,有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
返还不当得利的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但是规定了可以不返还的情形。因此,除了是履行道德义务进行的给付、债务到期之前的清偿、明知无给付义务而进行的债务清偿以外的不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