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工资

更新时间:2021-09-13 09:12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如果公司存在克扣工资的情况已经无法进行协商处理,只能申请仲裁,那么申请劳动仲裁要多久才可以拿到工资?接下来将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关于申请劳动仲裁要多久才可以拿到工资其相关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相应的问题。

一、申请劳动仲裁要多久才可以拿到工资

劳动仲裁作出裁决后一般15天内拿到工资,具体看对方的经济状况。裁决下达后15天内双方都没有起诉的,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申请劳动仲裁要多久才可以拿到工资


二、劳动仲裁申请书包括哪些内容

仲裁申请人应当提交书面的仲裁申请,并依照被申请人的数量提交副本。申请书应载明法定内容,包括:

1、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2、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3、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书写仲裁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仲裁委员会在受到申请后5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不予受理或5日内不作出任何答复的,申请人可向人民法院起诉。决定受理的,应当制作受理决定并送达申请人,并在受理后5日内将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当在10日内提交答辩书,但是不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案件的仲裁。

三、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合同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合同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以上便是找法网小编为您带来关于申请劳动仲裁要多久才可以拿到工资的相关知识,申请劳动仲裁十五天内可以拿到工资,但是如果被申请人经济困难,那很难确定,若大家有什么不了解的亦或是有其他疑问的可以咨询找法网的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现在还没拿到工人工资。
劳动者可以到当地劳动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支付工资。
老板跑了,拿不到工资
劳动者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解决。
工资拿不到钱,有年结清工资单。
你好,可以申请劳动仲裁维权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工地停工,工资没拿到
你好,建议向劳动部门投诉处理
拿不到工资,咋办
你好,请问有劳动合同吗?如果用人单位不依法支付劳动者工资,劳动者可以携带本人身份证和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如:劳动合同、工资条、入职表、求职表、工作
拿不到工资,咋办
申请劳动仲裁,要回自己的工资。
离职,拿不到工资
第一个问题,辞职肯定是可以的,根据劳动法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
工资,拿不到
你好!拿到证据起诉对方
咨询一下公司老板,是否合法
若劳动者劳动合同中的违约情况,有可能会被扣工资,扣工资是否合法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而定。
公司发奖金要交个人所得税吗
公司发的奖金也是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一般奖金也是工资总额的组成部分,所以要纳入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按照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来纳税。法律依据:
工伤能用医保卡结算吗
一、工伤能用医保卡吗 1、工伤不能用医保卡。工伤的医疗费用是由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的,不属于由医保进行报销的范围,不可以用医保卡承担,但是可以由用人单位先行垫付
现在干活允许压工资吗
对于压工资问题,常见的处理方式有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申请劳动仲裁或提起诉讼等。具体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判断,例如投诉适用于初期纠纷调解,仲裁或诉讼则适用于复杂或无
你好就是这个爱跑腿我刚入职但是没做这个装备费要交吗
针对您询问的装备费问题,常见处理方式有:1.查看合同条款,明确费用责任;2.与公司协商解决;3.咨询劳动部门或法律专业人士。在选择处理方式时,建议先了解相关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