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险一金办理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更新时间:2019-10-21 17:27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现在社会上很多公司都会为自己公司里的员工购买保险,最常见的就是五险一金,由公司代缴,员工只需要缴纳一部分的费用。想必很多人都想要了解,五险一金办理需要准备哪些材料?试用期需要交五险一金吗?离职后五险一金怎么办?下面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一下。

五险一金办理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一、五险一金办理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所需资料(复印件须用A4纸复印、加盖公章或签名):《社保缴费登记表(单位适用)》、《组织机构代码证》(个体工商户须提供)、 经办人身份证,参保人身份证和复印件、计划生育证明、其他资料在办理税务登记时提供。

  二、试用期需要交五险一金吗

  职工在试用期内,单位和职工也应该按照有关规定缴纳五险一金,因为试用期是合同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是隔离在合同期之外的。另外,企业给员工上保险是一个法定的义务,不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思或自愿与否,即使员工表示不需要交保险也不行。

  按照法律有关规定,对于五险一金,缴费单位和个人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时足额缴纳,个人应缴纳部分,由所在单位从本人工资中代扣。

  五险一金按规定不得减免,对于住房公积金缴存有困难的单位,经本单位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工会讨论通过,因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全国各地五险一金的缴纳比例有所不同。

  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是由企业和个人按一定的比例共同承担;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个人不需要缴纳。五险一金的征缴范围包括: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等。

  三、离职后五险一金怎么办

  辞职后,五险一金常见的处理办法包括:办理转移与接续缴费这两种,其中,五险一金和户口城市没有太大的关系,只需要你和单位存在劳务关系,单位就可以帮你购买社会保险,但如果是不同城市之间或者是跨省的转移,需要将社保关系转入到你之后所在地的社保体系内即可。

  以上是找法网小编整理的关于五险一金办理需要准备哪些材料、试用期需要交五险一金吗、离职后五险一金怎么办的内容。希望上文的的内容会有所帮助。还有其他需要了解的法律知识,欢迎上找法网的法律平台,我们的律师会对于疑问进行专业的咨询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交五险一金需要什么材料
  劳务派遣工应当由派遣单位缴纳五险一金。  根据《劳动法》第七十二条和《社会保险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参加社会保险,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务派遣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五险一金怎么交的?需要哪些资料
法律分析:上五险一金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分别是:1、需要准备身份证及身份证复印件;2、需要准备《社保缴费登记表》;3、需要准备《组织机构代码证》等材料。持以上材料
办理五险时个人需要上交什么资料
材料需要劳动合同、员工身份证,然后到社保机构办理即可,个人无法办理五险,只有用人单位可以
是否有法院免费的法律咨询?
你好,请问有什么法律问题可以帮助到你
五保户能买社保吗?
如果遇到五保资格问题,五保费用问题的,可以咨询当地村委或者乡镇的民政部门,了解相关的详细政策。
如何填写手机申请社会保险卡的通讯地址?填写户口簿上的地址吗?这个通讯地址是什么意思?
一般填写户口本的地址。自己打印的协议书,然后签字、按手印,是有效的
云阳县电话咨询多少钱
法律分析:法律咨询一般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需要看情况,有的不要,有的需要。比如你有委托意向,但是还没委托,一般不要咨询费。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除了国内一二线大城
大足区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请一个律师多少钱
律师费由请律师的一方出,但是在民商事案件中,当一方成为被告以后,该方聘请律师为其辩护并且胜诉原告的话,可以要求原告支付这笔费用(法律支持一方当事人偿付他方当事人
我想问一下,从南昌把医保社保转到永康来交要怎么操作
法律分析:医保是可以自由转移的。如跨市转移医保,市医保局可以给市民出具参保相关材料,然后到迁移地医保局办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会保险法》第二条国家建
河西区请律师咨询一般怎么收费
法律分析:律师的收费各地是不同的,比如一线城市一般收费5000元到30000元的居多;内地县城2000元到5000元的居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