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找法网 办事指南 劳动就业 正文

国家节假日政策的相关法律规定

更新时间:2020.10.13    浏览量:

摘要

其实国家的法定节假日本身和我国各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以及一些重大节日的纪念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的。一般在这些特定的日期之内放假肯定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原因的,而且制定法定节假日本身就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程度。找法小编下面要给大家介绍的内容就是国家节假日政策的相关规定有哪些?

国家节假日政策的相关规定有哪些?

一、中国法定节假日有哪些

法律依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第二条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

(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

(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第三条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

(一)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

(二)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

(三)儿童节(6月1日),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8月1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

第四条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

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第五条二七纪念日、五卅纪念日、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植树节等其他节日、纪念日,均不放假。

二、国家法定假日概念

国家法定假日指的是国家规定放假的日子。法定假日,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须在正常支付员工工资的基础上,按不低于员工本人日或小时工资的300%另行支付加班工资。

三、国家法定假日意义

法定节假日调整后充分体现了科学性、统筹性的特点。对旅游和社会经济的真实拉动效应,以及新的节假日方案对于旅游及社会经济的综合影响等,进行了深入的数理分析,形成科学决策的数理依据。此外,方案最大的特色是统筹性,它统筹兼顾了旧的节假日制度的优点及新的社会需要;统筹兼顾了不同社会力量的意见和需要。更重要的是,它还统筹兼顾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传统文化习俗之间的关系,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这一点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将会产生深远的意义。

节假日的政策其实总结起来的话也非常的简单,正常情况下要求在节假日全民基本上都是属于放假的状态,然后节假日不放假的话劳动法当中规定的有节假日加班的工资结算,但是此外法定节假日当中有一部分是比较特殊的,因为儿童节,青年节等是针对特殊群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