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有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同时与劳动者约定在劳动合同终止或者解除时向劳动者支付的竞业限制经济补偿。竞业禁止协议补偿金额,这是被限制劳动者最关心的问题。那竞业禁止协议补偿标准是怎么样的呢?现由找法网小编为大家说明一二。
目前我国的法律规定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但未约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劳动者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的30%按月支付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钱款规定的月平均工资的30%;低于劳动合同履行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劳动合同履行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竞业禁止协议禁止的是劳动者到与原单位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具有竞争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的单位内任职,或自己生产经营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类似产品或业务。因此用人单位只需要与接触、知悉、掌握商业秘密的员工签订竞业禁止协议即可。
当然,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性质和情况分析确定企业中的哪些人员掌握了商业秘密。对于某些普通员工,在工作中有意或无意获悉公司的商业秘密时,也应该列入竞业禁止协议主体的签订范围。
《劳动合同法》第24条规定:“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前款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用人单位与负有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义务的劳动者在竞业限制协议中对经济补偿金的标准、支付形式有约定的,从其约定。因用人单位原因不按协议约定支付经济补偿金,经劳动者要求仍不支付的,劳动者可以解除竞业限制协议。竞业禁止协议补偿标准,找法网小编为大家介绍到这里。
在实际法律问题情景中,个案情况都有所差异,为了高效解决您的问题,保障合法权益,建议您直接向专业律师说明情况,解决您的实际问题。立即在线咨询 >
你好,经济补偿金根据劳动者离职的情况有不同的标准
你好,是要草拟竞业限制协议吗?
您好 具体是什么问题呢方便详细说一下吗
这个看起你们之间有合同约定,有约定按约定中执行。
只要是工作了,不管是工作几天,都会有工资的。入职当月的工资,根据公司的安排,一般会根据本月实际工作的天数,在下个月进行发放。用人单位不能以劳动者工作未满一个月为由,而不给劳动者发放工资。<br /> 法律依据:<br />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 <br />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一般的意外伤害是在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内的,但是打架斗殴、交通肇事、自杀自残、工伤及有责任方的意外伤害医保是不可以报销的,在新农合报销范围内,按照比例给与报销。<br /> 法律依据:<br />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三十条<br /> <p> 下列医疗费用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p> <p> (一)应当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的; </p> <p> (二)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的; </p> <p> (三)应当由公共卫生负担的; </p> <p> (四)在境外就医的。 </p> <p> 医疗费用依法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第三人不支付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p>
如果单位用私账发工资,通过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等行为来逃避纳税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纳税申报的,是偷税漏税。如果单位如实申报的,则用私账发工资不是偷税漏税。<br/> 法律依据:<br/>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七条<br/> 工资必须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支付。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则应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br/> 第九条<br/> 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br/>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br/> 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或者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
衣服质量问题投诉方法有:保存交易凭证和经营者协商处理;向消费者协会或行政部门投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br/> 法律依据:<br/>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九条<br/> 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br/> (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br/> (二)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br/> (三)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br/> (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br/> (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