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劳动法赔偿标准

更新时间:2021-10-02 11:01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虽然大家也会在无法接受公司环境的适合选择离职,但是离职也分主动离职与被迫离职,那么离职劳动法赔偿标准是什么?接下来将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关于离职劳动法赔偿标准其相关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相应的问题。

一、离职劳动法赔偿标准

用人单位无故解除劳动关系或者未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视为违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应当支付补偿金,即每工作一年支付你两个月的工资,用人单位根据规定情况解除与你的劳动关系的,应当向你支付经济补偿金,即每工作一年支付你一个月的工资,如果你不提前一个月通知的,应当支付一个月的工资作为通知,而不是一个月的通知。


离职劳动法赔偿标准


二、离职需要提前多久申请

正式员工辞职需提前30天提出。您在6月20号提出辞职,7月8号没有法律依据辞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辞职就是法律上所说的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因此一般员工辞职所担负的义务就是提前三十天书面通知用人单位。

三、离职手续流程

1、员工提出离职申请:正式员工需要提前三十天申请,试用期员工需要提前3天申请;

2、员工离职手续办理:主要是需要员工办理离职申请单的逐项审批、办理员工离职物品交接表、办理员工结算申请表、获取离职证明。

3、收回自身的相关材料:办理完离职证明需要拿回自己的相关材料,比如离职证明材料、养老手册、失业登记证、公积金卡等等;

4、关于补偿与失业金:如果是公司辞退自己,在结算的时候需要进行补偿,失业金需要自己主动去人社部门办理。

5、让交接相关人签字。在交接完一些事情之后,一定要找相关的人签字,这样才能够让你真正有了证据,也不至于到最后无缘无故被扣工资。

以上便是找法网小编为您带来关于离职劳动法赔偿标准的相关知识,离职劳动法赔偿标准是每工作一年支付一个月的工资,没有提前通知还需要再支付一个月的工资,若大家有什么不了解的亦或是有其他疑问的可以咨询找法网的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工伤赔偿标准网
在申请工伤赔偿时,首先要完成工伤认定,接着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最终根据鉴定结果领取相应的赔偿。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用、伤残补助金等。在处理过程中,请务必保留相关证据
被迫离职赔偿标准
被迫离职赔偿标准
被动离职补偿金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离职赔偿金的赔偿标准n+1
执行离职赔偿的N+1操作时,首先需要确定N的值,即根据劳动者的工作年限,每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然后支付+1,即再额外支付一个月的工资。如果劳动者因疾病、能力不足等
员工赔偿标准
员工赔偿标准
工伤索赔
试用期辞退员工,赔偿标准
试用期辞退员工的赔偿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在合法解除的情况下,会根据员工的工作年限提供相应的经济补偿;若是违法解除,则需支付两倍的赔偿金。而对于因员工过失导致的辞退
员工违约离职如何赔偿标准
员工违约离职的赔偿计算涉及多个因素。赔偿金额通常基于员工离职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包括基本工资、绩效等。如果公司无故解除劳动关系,应支付相应的赔偿金。具体操作需
工伤赔偿标准计算表工伤赔偿咨询
工伤损害赔偿需要精确计算,以确保您的权益不受损害。包括实际医疗费用的合理报销、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按月工资倍数给付、治疗期间工资的按原待遇发放,以及其他费用如伙食
患病公司能否辞职赔偿标准
员工因病辞职的情况下,通常不会有补偿,但如果能够证明是公司违法行为导致辞职,员工有权要求相应的补偿。具体操作步骤包括:收集公司的违法证据,书面提出解除劳动关系,
公司事故死亡赔偿标准
关于公司事故中的职工死亡赔偿,其核心包括丧葬补助和抚恤金。其中,丧葬补助通常为相当于6个月工资的金额。抚恤金的发放则会根据与死亡职工有关的亲属情况来确定。申请赔
过失辞退员工赔偿标准
针对公司因过失辞退员工的赔偿问题,具体标准如下: 1.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公司需支付两倍于经济补偿标准的赔偿金; 2. 协商解除、无过失性辞退或经济性裁员,补
上班辞退赔偿标准
关于辞退的赔偿,因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情况下,根据员工在单位的工作年限和工资水平计算经济补偿金。若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将是经济补偿标准的两倍。操作过
公司破产又没签合同员工赔偿标准
针对未签合同的员工在公司破产时的赔偿问题,处理方式因具体情况而异。双方如达成协议,可协商确定赔偿金额;若存在争议,可寻求劳动仲裁或法律诉讼途径解决。在处理过程中